ㄔㄐ看我一副饞樣就送這台玩意兒當聖誕禮物,把玩至今也兩週多了,分享一些心得。
不適合閱讀PDF
雖然支援PDF格式,但一旦放大多半會超出僅6"的螢幕,又沒辦法像閱讀mobi格式時會自動重排,故「不可卒讀」。Kindle的強項是閱讀文字。
PDF轉檔仍苦手
不適合直接閱讀,那能否轉成適合的格式呢?雖然相當強大的電子書/閱讀器管理程式Calibre能夠執行多種格式間的轉換,但由於PDF格式本身主要是輸出 (到螢幕或紙本)導向,轉換後在Kindle上的閱讀經驗仍不佳。全影像的PDF檔就不用說了,可全文搜尋的書籍PDF,轉換成mobi格式的效果也不大 好:多餘的空格、空行、頁首頁尾的文字、未順利轉換的內碼等,蠻阻礙閱讀。
目前我試過轉換效果最好的大概是期刊論文,雖然段落中間會穿插頁首頁尾的字句,但由於干擾你的模式固定,還算可以接受。不過我轉換的都是全文字的文章,如有附表或圖,很可能會崩潰。
相關資源、支援甚多
畢竟也發展一陣子,喜愛電子書的社群成立了Wiki,想要了解Kindle本身或紛雜的電子書格式不愁沒資源。
至於內容來源,除Amazon本身提供的免費書籍、Project Gutenberg、OpenLibrary、Internet Archive等網站外,也有許多熱心人士忙於將經典、暢銷書、偏愛的書籍轉換成數位格式--來自中國的好心人尤然。我的經驗是,中文內容相對來說質量俱不如英文內容,而P2P可以找到的倒是以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為大宗(有趣的現象)。換句話說,單就中文內容來說,Kindle不是那麼好的選擇。
前段提到的Calibre可以幫你推送RSS feeds到Kindle上,十分貼心。我遂改在Kindle上看新聞。Kindle Touch內建wi-fi,所以不必連接電腦即可取得RSS feeds。
此外,Klip.me可以幫你轉換網頁再丟給Kindle,Firefox的擴充套件Kindle It也可以達成此功能。在Kindle上閱讀比較長的網頁意外舒服。
筆記、劃記、書籤與資訊管理
Kindle Touch作筆記、劃記(和查字典)的方法,都是按要作筆記或要劃記的字或段落,然後直接使用螢幕上的鍵盤輸入。我還沒深究有沒有人hack中文或其他語 文輸入。被迫使用英文作筆記未嘗不好就是了 orz 筆記、劃記和書籤會存在"My Clippings"這個純文字檔,與電腦連接後可直接取用。其格式大致如:
in every society the production of discourse is at once controlled, selected, organised and redistributed according to a certain number of procedures,
============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Foucault, Michel)
- Your Note Location 30 | Added on Tuesday, December 27, 2011, 01:55PM
如果是劃記/書籤,就會變成"Your Highlight/Bookmark…" (廢話)。
就此而言,要再整理一份讀書筆記不會太費事(雖然我還沒實際做過)。由於有記錄Location(一個我不知道到底怎麼計算的指標),大可把My Clippings傳到電腦上,然後開著Kindle對照。
劃記功能也可以用來整理生字。
閱讀體驗
對眼睛真的蠻好的,看久不會累。輕薄,公交捷運好夥伴。不過翻頁時e-ink更新時會「花」一下,會讓我暈車…
如果是文件是mobi或純文字格式,字體可多段放大縮小。我發現「一頁」(也就是特定字體大小下Kindle的可視範圍)的字少一點還頗有助於聚精會神,比較容易把複雜或艱澀的句子看懂。
Kindle Touch的反應時間有點長,打字因此容易出錯,查看原本的字典條目更可能要等將近3秒!不用說連續翻頁一定會延遲(YouTube上有Kindle跟 Sony的機器比翻頁的影片,Kindle明顯較差)。這有時頗讓人不耐。不過這關乎價位與硬體規格就是了。
使用電子閱讀器讀書 是一種新的閱讀實作,就此而言,它不只是一種體驗而真正是一種經驗--帶來能夠改變系統狀態的差異。簡言之:給人帶來新想法、新期望,讓人想玩它。這也意謂人們得試著習慣它,否則那種疏離感會大大阻滯閱讀。與其猛跟紙本書的閱讀經驗比較,不如想想它能如何改變或整合目前接受資訊的方式。
偶然邂逅的優秀作品。純粹因為介紹文字提到此作獲得2004年手塚治蟲文化賞而租回家。
嚴格說起來我之前似乎沒有看過描寫遊廓的作品。畫風我很快就接受了,相當喜歡作者靈活切換浮世繪風格和性愛場景的氣勢墨筆,極端情感的表情也刻劃得很突出。
最吸引我的是考證與劇情。考證得好不好我當然不知道,不過此作能引來專門研究井原西鶴的日本文學學者與漫畫家對談,還獲得前者肯定。(有花工夫考證的漫畫家,有能夠把漫畫當一回事的文學學者,且這兩方面能夠相談,不得不讓人佩服日本的文化生產。)作品於是相當能夠說服人。單單羅列當時慣用的名詞與習俗,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把故事與畫面都融入其中。《惡女異本》(中)的第十一話「敗者之城」就做到這樣的地步。有一頁,敘事中的角色悲痛大哭,配上「戰敗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的旁詞,畫面的近景是兩格前被角色抓綻裂的塌塌米,遠景是戰勝者重建的大阪城--我不但深受撼動,也明確理解了戰敗那種各方面為人支配的痛苦。
此話結尾又翻了一層,將日本史上「敗者之城」的故事,連結到二戰後的日本,以「敗者有敗者的責任」作結,賦予這一話又一層對自己的民族與階級(常民)自勉的意涵。
第九話「亥之子之夜」很有唐人傳奇的韻味。作者利用簓兒童的眼睛能見陰陽鬼怪這一點,讓故事能有一個脫離遊廓現實的向度,遊此帶出和泉、鴇母和敘事中已逝的夕霧太夫間的一些故事。
台灣東立出版社代理、翻譯的《惡女異本》(中)讓人遺憾的一點是,第13和14話「因台灣尺度問題,…內容刪除,敬請見諒」。性有何不堪入目之處?有何不能言談之處?像《惡女異本》這樣坦然溫柔地談性,才更能讓讀者明白性的複雜,以及性工作者在性之外,一些(即便時空變遷)心境與苦境。《惡女異本》不能完整面對台灣讀者,實是一大遺憾。
Mine vaganti超乎預期,非常好看,觀眾大笑拍手,氣氛歡樂。散場時看了一圈--也難怪觀眾如此投入--不知道有多少男同性戀。不少觀眾能從本片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光彩與幽暗,但或許這也是值得挑剔之處:又是富裕、高學歷、高文化資本的男同性戀。醫學生、律師、國際麵條品牌第三代。不過追究這一點意義不大,畢竟撩下去拍一部凝視不同階級/捕捉不同階級的凝視的電影,才比較有可能改變事態。
金馬奇幻影展把片名譯成《愛情流彈》還蠻失焦。原意是失控的炸彈,也就是片中角色背地裡給阿嬤的渾號--畢竟這部片本該改名《我的阿嬤》。第一場戲、最棒的戲都關乎阿嬤(Ilaria Occhini飾演),促成和解的deus ex machina也是她。
音樂、笑點、肉體、⋯,本片擄獲人心的要素多不勝數,我記憶猶深者有三。一是拍餐桌戲時繞圈運鏡。本片重要的情結轉折幾乎都發生於用餐時:大哥出櫃、Tommaso的朋友來作客、Tommaso跟Alba曖昧、Tommaso表明志趣,每場戲導演都變了點花樣。兩兄弟先後「出櫃」的差異是正式晚餐和較輕鬆的早飯,敲杯子這個動作給予兩場戲同一性。朋友作客時先改成在池邊用餐,晚餐戲就狂丟老哏:羅馬來的外地人跟貌似庸俗的中年男子眉來眼去、失手摔杯意外尖叫讓性別氣質的假仙工程破功、⋯。Tommaso跟Alba曖昧時則藉由反覆凝視「吃三明治」這個動作,暗示例行公事的反覆間點起的愛苗,卻也在此裹足。其中,兄弟的餐桌「出櫃」和妖精出閣的晚餐都用上繞桌的運鏡,很適合處理你一言我一語機鋒傳過來又遞回去的狀況。我邊看邊想到《色.戒》開場的麻將戲,鏡頭的重點在手部打牌的細碎動作和嘴,但一樣動得很快。
二是巧妙的編劇,把阿嬤的婚禮和葬禮縫在一起。葬列與新人經過同一個路口,而Tommaso的旁白才唸出阿嬤遺書中的天問,問自己生存的痕跡是否會在身後的世界迴響。死者的遺憾與生者的和解,來自無可挽回的過去,朝向尚待開展的未來,在這場戲交錯,化為婚禮與喪禮後都舉辦的舞會。漂亮啊。
三是阿嬤的自殺儀式。雖然對鏡化妝是老哏,甜點嗑到死仍不太尋常。Occhini演出的阿嬤,化妝之際的難掩激動,吃甜點時宛若返老還童的喜悅,要在短短時間與三聯鏡之間演作出來,拿捏得精準卻又教觀眾「提心吊膽」,滿溢生之激情。
0.
Movie板令人煩躁,充斥鳥到不行的評論和推文。不過,很有趣的是,許多推文像是被電影「激怒」似的,把他們本來對性別關係(噢,男女關係)的想法反映出來,而電影也完全可以順著這些想法被詮釋成各種樣貌。這不叫「多元」,因為這些性別位置之間的權力關係不同,但這一不同沒有被呈現出來或反省到。
這種被電影激起的憤怒(抑或是揭開的瘡疤?),嚴重到讓某些人錯認片頭被罵bitch的是Summer。
1.
eternal sunshine of spotless mind、the science of sleep--我會把這部片跟這兩部放在一起。
2.
問題不是遊戲人間或認真生活,問題是「一切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或說遊戲的條件已經鬆綁了,但大家敢不敢談「液態之愛」?還是只會怪罪女的是puma?「遇到那種女生玩玩就好」,比方說。(也可以用同樣的邏輯怪罪男的、怪罪哥、怪罪婆,諸如此類,不過在公共領域,這些怪罪關係出現的機率絕對不是一樣的)
3.
我跟我妹一起看,邊閒扯自己和朋友的感情故事,我們都覺得這一代男孩真可憐 XD (包括我自己…)想要安全感,想要臉頰貼緊乳房或肉棒,不敢講;以為關係是自己想像的那樣,殊不知另一方對親密關係的期望完全不一樣。
其實本片的教條抖得好明顯,幾個橋段也很刻意。譬如結尾在the spot那場戲,對白對舉兩種感情觀,那當然是虛假的對立,對白也藉由讓兩人先後自承自己接受了對方的觀點,來引導觀眾發現其虛假。
(不過,這裡所謂兩種感情觀是從Tom的觀點看。對Summer來說,搞不好他從頭到尾沒想過要搭理Tom使用的那組區分[遊戲/認真],至少可以說:那組區分對Summer來說根本就沒有主導性)
然而,也許是因為整部片順著Tom的觀點,那場戲倒像要給Tom/觀眾一個交代--但為什麼需要交代呢? 其實可以像the science of sleep那樣,收在又茫又苦澀的地方。
4.
我一直覺得飾演Tom的Joseph Gordon-Levitt很眼熟,剛查了才發現,他就是《神秘肌膚》的Neil!
我覺得這部片他撐起了一半呢,雖然,離職前在會議上發飆那場戲,我一直捏把冷汗,心想你這是在演高中生跟老師吵架嗎…
5.
所以,問「愛(這個字)有什麼意義?有意義嗎?」也問錯問題了。如果愛是什麼捫心自問就有所得的東西,輪得到保羅來說愛是恆久忍耐云云嗎?(從愛神到愛人的或世俗化前後的或東西之間的──各種差異,就姑且不論 XD)
我們始終是從小說、原生家庭、偶像劇、(那些早熟的、苦情的、獵奇的、…)同儕、電影(譬如:《戀夏五百日》)、…學習愛情,向內求索反躬自省終究只是枉然,因為這些學習的材料已經規定了親密關係以及其中的位置:哪些可欲、哪些不妥;哪些可以想像,哪些根本連想都想不到。很多關係根本就找不到一個夠精準的詞彙來稱說。
0.
是真的很好看--坐在電影院裡,每次畫面轉回那輛墜落中的廂型車時我都這麼想。
然而,我覺得排山倒海的意見還是溢美過頭了;相較於意見本身,觀察別人如何觀察還比較有趣。比方說,我會最不爽這類文章:表面上是因為電影的生產過程、流通、消費與接受等環節在文章中塌陷成一坨,實際上則因為我以前常寫(近年也偶爾寫)這種文字--太像啦!(但這篇會寫出「即使在重重的時空之外,整部《全面啟動》的劇情不乏為結構作嫁的斧痕,但仍無損在那最高潮處、柯柏與費雪(奇利安墨菲)各自的救贖深刻性」,也不容易。小Fischer到底被救贖了什麼?在夢裡找回奮鬥的勇氣啊?)
至於用Freud/Lacan的理論解釋這部片,我覺得另一面也許更重要:如果我們不是活在Freud/Lacan業已被接受,範圍橫跨物質的與抽象的區域,文學理論、社工、社會學等學科都難免提及(卻很少像Ricoeur那樣提:Freud、Marx和尼采瓦解了「意識是透明的」這一幻覺)、報紙專欄時常援引,甚至心理諮商成為一部分人日常生活之一環,整部電影的敘事大概沒辦法遵循現下相對簡潔的結構,不必多費畫格解釋,觀眾就會自動補完。
1.
Nolan愛在片名上玩的雙關一直纏著我,譬如prestige之為戲法/影響他人的能耐/名氣。
這次更有趣,譬如,可以把in-ception/de-ception/con-ception跟片子想作夥。其中conception和deception跟conceive和deceive有關,字根都來自拉丁文,擷取之意。
這種把戲Heidegger玩得出神入化(prestigious!),除此,他還有能耐串出一套關於存有論的哲學。然而字源頂多有啟發之功,字源有關無法證立概念之間的關係,更不用說字源的關係往往跟人怎麼做事沒啥關連。
也許,這些「軼事」僅再次旁證好萊塢分工之精細、資本之龐大,而著迷於這些「軼事」者也不過yet another scholar。
2.
因此,看完後放著想來想去,我最嘆服的,還是能貫徹這一想法的條件。一個不那麼驚世駭俗的想法,有可能被拍攝出來(而非說或寫出來),並且大致自圓其說、設定多不矛盾且非冗餘。
Inception(我覺得「全面啟動」實在很不知所云…)看似橫空出世,其實撇開所有關於夢的設定,就只剩下非常討好異性戀生理男的主題,演作的深情包裹著對女人的譴責。又如,齋藤先生能夠一通電話撤銷起訴這種安排,豈不拐著彎重新供起幾近神話的權力關係起來拜?
周星星對IMDb的分析:其一、其二。
對照Inception目前在IMDb的9.3分(一定會掉,但大概不會離《黑暗騎士》的8.9、《頂尖對決》的8.4太遠),我想「電影圈」的生產、再生產與看似「還政於民」的對消費與接受的觀察建制,彼此還是循環地加強,不斷把prestige的全部意義等同在一起。
3.
「Jack」最近兩部片(《隔離島》和Inception)會不會太相近?一直出入「心智底層」跟妻搏鬥不累嗎!
說到心智「底層」,我倒覺得西方人對心智的想像跟對煉獄的想像挺接近的。
4.
因此,儘管Inception給我的感官留下深刻印象,對我來說,它終究只是部聰明(過頭?)的電影。
看Inception前幾天,我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的電影講1960年代的故事,3小時多,喘不過氣。那種鋪天蓋地的鬱悶籠罩我很久。我自覺還沒有能力寫什麼,有點羞愧,我甚至無能評估片頭那幾行字距離現實多遠或多近。
無端並置這兩部電影是莫名其妙,但我一時講不出什麼完整的東西、找不到正確的字詞,來佐助或描述我對Inception的想法。
Inception具有足夠豐富的內容供行外行內喋喋不休,可是,説真的--它讓我們多看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