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秘密讀者》2015年1月號「挑戰秘密讀者」專欄)
Lady Gaga發表〈Born This Way〉單曲MV那陣子,很多人都拿這首歌來當同志平權主題曲,這針對個體還說得通,歷史中的「同志」倒從未「生來如此」。自1990年前後「同志」從香港傳入1,十年間,它鼓動後進參與「同志運動」,它促發「酷兒」與「怪胎」反省「同志」的侷限,「同志」這一側益發「壯大」,BDSM、跨性別、獸交、用藥、戀童等都曾與聞,於是也難免有人不解,這些貌似「豬一般的隊友」究竟跟「同志」有什麼關係。嫌棄豬隊友的人,可能太篤定「同志」born this way了,這是林佑軒選擇《崩麗絲味》四字表記的一個好處,拿「高拐」的字詞活絡習以為常的事物。
Read on →(本文原刊於Readmoo閱讀.最前線)
黃崇凱的《黃色小說》,我讀到想哭。
不是吉田修一《路》那種技術嫻熟的煽情,不是乍讀《惡女力》、驚覺作者天真無邪人事懵懂一至於斯而憫然,而是終於有人寫出我從小旁觀異性戀男生諸般性事的感受——或許也寫進了當事族群的記憶後庭,徐徐揉撫他們敏感的P點。
Read on →利用雞零狗碎的時間(也只有雞零狗碎的時間了)一口氣讀完,翻譯流暢,Lewis講故事也順當。金融投資,高頻交易,我都是外行,但無礙興味。
這是關於速度的故事,以推理小說的套路展開,轉折則圍繞著造成加速度的條件。根據這則故事,大約從2006年開始,高頻交易業者開始讓華爾街「有感」。電影《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裡,交易員猶是主角,但《快閃大對決》那種速度的「坎棧」,人已經追不上,必須靠有計算能力的軟硬體才夠快。高頻交易業者靠速度的差距套利,然而當時整條華爾街沒幾個人摸得清楚關竅,連隱約感受到異狀的人都是少數。
Read on →優秀的建築賞析入門書。Goldberger條理分明,第一章先處理「建築既是藝術又不是藝術」這個弔詭,第二章則將之開展成「建築既要滿足舒適,又要製造挑戰」。第三和四章分別把建築視為「物件」和空間,或說建材的「有」與「無」,分析感官經驗與比較抽象的空間經驗。末三章則專注於建築對人類社群的價值。
Read on →(原文刊登於Readmoo閱讀.最前線)
ISIS日本人質事件震動世界,媒體紛云日本國憲法第九條(放棄戰爭)或將改動。ISIS發出第一次通牒後,日本純文字線上討論區2ch上出現改圖,威脅影片中蒙著面罩的ISIS成員搖身變成「ISIS娘」,綠色頭髮,短髮,健康的褐色皮膚,胸部大,身高一米五。ISIS娘一邊吃香瓜,一邊威脅:七十二小時內交出二億顆日本的美味香瓜。旋即登上Know Your Meme(流行文化各種梗的百科)。
Read 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