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8 years ago
《京都的街巷人生》(町なかの暮らし)真是太好看了,翻譯也極順,真是通勤聖品,只可惜看到握壽司、京野菜和京菓子的段落,會在心裡「呃、啊、」地糾結一下。
Read on → over 8 years ago
over 8 years ago
概念密度低,當作分析犧牲的範例是不錯的,不過即便是重建事實、整理二手文獻,也稱不上完備。
除兒童和「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得知核電相關資訊」者之外,人人對核電與福島的災變,皆負有輕重、性質均不同的責任。以此為標準,台灣對核持各種立場的人,做的都還嫌太少。
蘭嶼、貢寮等地的處境,跟日本的福島、沖繩,如出一轍。我認為對這些已經在國家經濟發展歷程中被拋棄、傷害的地區,應該以「停止傷害」與補償為第一優先,而不是計較蘭嶼居民一邊吹冷氣,一邊數補助款。
犧牲的體系
Read on →作為日本國家犧牲體系的核電,就如同二戰前後,以靖國為基底的「犧牲體系」。(36)
「在犧牲的體系中,某(些)人的利益是從犧牲他者(們)的生活(生命、健康、日常、財產、尊嚴、希望等)之中產生並維持下去的。沒有被犧牲者的犧牲,要求犧牲的那方不可能產生利益,也不可能維持利益。但這個犧牲通常不是被隱蔽起來,就是作為一個共同體(國家、國民、社會、企業等)的『尊貴之犧牲』而被美化,或正當化。」(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