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人
最近做了支影片,諧擬遠傳的廣告,獲得廣大好評,許多人覺得很好笑。
遠傳本來的廣告就是一個拍攝廣告的場景,廣告中的導演希望演員打電話給爸爸,「因為這樣比較自然」。演員許久沒跟父親聯絡,扭捏了一會兒才撥出。廣告有很多版本,總之基調都是溫情,操作「假戲真作」之間那條纖細的界線,煽動觀眾的情緒。
這群人
的諧擬就從顛覆溫情下手,這點子是好的,不過他們顯然沒辦法控制自己的作品,換言之,編劇與導演技術未夠班,能達成目前的效果,是誤打誤撞。
除非影片本身能嘲諷罐頭笑聲,否則罐頭笑聲完全是多餘的。這跟馬賽克有微妙的差異:馬賽克標示色情,因此馬賽克就是色情本身;罐頭笑聲提示觀眾發笑,卻很難成為笑本身,毋寧更常是不好笑的標誌。這部影片顯然做不到嘲諷罐頭笑聲本身,其存在遂反映這群人
的愚蠢。最明顯的是結尾處那兩聲,「我愛你」(1:27)和「這樣算嗎」(1:33),原因稍後再說。
演員的憤怒很平板,我認為主因是「根本不需要安排電話那端有人回話」。演員當然有做到漸次升高怒氣,可是層次變化很扁平。話筒那端的回話意圖逗觀眾笑,可是實在太膚淺了。就在回話跟演員一來一往的過程中,這群人
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演了一齣很寫實而且很悲哀的劇,仍舊使用他們一貫的技術:無聊的對白、罐頭笑聲。他們編了這樣的劇,卻控制不住那份沉重的哀感。
其實這群人
可以把這部作品處理得讓人哭笑不得,陷於荒謬又失措(不知道怎麼面對這種笑點)的狀態。那這篇文章或許就要變成讚賞文了。
第三點是台語。演員逐漸換成台語本是不錯的安排,因為憤怒起來,本來就容易換回孩提熟悉的語言。這本來可以暗示演員並非出身台北或都會區。偏偏有一搭沒一搭的,只讓人覺得導演想消費這個語言,利用語言,悄悄發動那些扣連著「南部」、「鄉下」、「鄉土劇」等的刻板印象。
這支影片企圖娛樂的過程中,不小心坐實了遠傳的濫情廣告所掩蓋的實況。實況是久久打回家一次,往往吵得更兇,因為彼此已脫節甚遠。為什麼一定要離家才有辦法討生活?反過來說,為什麼父母只關切那幾個陳腐的問題?我認為這兩個問號都有複雜的答案。這群人
沒有能力回答,這無妨,但他們一手導製出這種場面,卻想用粗糙的技術「娛樂掉」這部影片,不僅浪費原本頗有意思的諧擬想法,那些對劇情心有戚戚的人,更會發現自己的悲哀不過是別人的笑柄。最可悲的,或許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可悲了。
那聲「我愛你」,究竟是演員揣摩導演的要求,還是「真心話」?那聲「這樣算嗎」難道不是員工對所有惡質老闆的消極反抗嗎?一切都被罐頭笑聲掉了。
這群人
先前的作品我看過幾支。沒有對到自己的笑點,我不看就是,但這次實在愚蠢過頭了。他們讓我想起Project 10
,什麼都到位了,就是沒帶大腦;而我們這些渴求娛樂的觀眾,則安於被逗笑、被取悅、被拍拍。
時無英雄,而使豎子成名。
不知是為了標新立異,還是翻譯問題,井上明人強調遊戲而貶低社群,有時甚至說到死裡,彷彿兩者互斥:「『社群的力量』聲浪愈大,『遊戲的力量』的重要就愈低,甚至完完全全遭到抹滅」(40)。綜觀全書,井上應該不至於否定「社群仍會繼續存在」,只是遊戲化才更有機會讓社群「動起來」吧,亦即,透過遊戲,鼓勵個體將社群的問題轉化成自己的問題。
Read on →說來這一年我的生活變動不小。年初我還在太平洋上的蘭嶼,喜歡跑島東的東清部落,三月我在台北東區上班了。兩份面試機會固然是自己要來的,其實也不真的決志要往哪裡去。2011年10月那時,唯一的頭緒是把譯好的〈The Concept of History〉丟給幾間出版社,沒能成行(仍感恩左岸跟群學)。
Read on →概念要轉圈
Read on →[高翊峰] 袁哲生會的整套東西,都是從報社編輯的經驗學過來的。他教給我們的,就包括這套被一群老報人持續嚴謹遵守,關於文字編輯的扎實標準。往回溯二十幾年,台灣根本沒有現在所謂的「時尚生活雜誌」,可是報紙卻有幾十年傳統了,它有一些自己的方法。像在寫文章的時候,我們之前有一個規則,是規定「幾行字之內就要出現一個笑點」。就像電視連續劇,你三分鐘沒有爆點觀眾就轉台了。哲生在做FHM雜誌的時候也會要求我們,你每一個小標跟小標之間,一百五十字到三百字之間的文章,一定要有一個哏,不然這個小標就沒有意義了。這是文章寫作的部分,而在編輯這邊的要求,袁哲生在意的是「轉幾圈」。就是你一個概念要多轉幾個圈,不能直接把哏點出來。(231)
做12月號的紀錄和一些努力方向:
那個純CSS的時間軸超出我本來的CSS程度,耗費不少心思研究。測試發現在一些閱讀程式或字級上,排版會跑掉,這個到最後也沒有完全解掉。這個時間軸有做小螢幕的版本,原本打算偷懶,把換成小螢幕版的閾值降低,後來覺得這樣太弱小了,還是努力把code都看懂,然後盡量讓大部分的狀況都正常顯示,姑且就出去了。過程中學到很多(尤其是用
:before
搭配height:100%
畫軸,學到一招)(套句同事的話:「CSS根本就是一門Hack的學問嘛」。)Zhusee剛好也發表他對瀏覽器斷行處理的測試心得,我運用在控制標題斷行上,效果很好。這本刊物其實介於書與雜誌之間,有時候會想做點取悅視覺(而非取悅閱讀)的設計,例如給冗長段標窄
width
,讓字「疊起來」,這時就希望控制可能的斷行位置,以免視覺效果斲傷閱讀經驗。-
實際用SASS來編寫CSS。巢狀結構比較符合思考的結構,變數、mixin等功能太威。繼續熟悉相關功能,尤其Compass那邊的文件。
- 仰靠SASS之力,總算實作了responsive design,目前至少可以挺胸說至少有為iPhone 5特別設計過。我沒有Pad,明年(2天後)考慮購入iPad Mini,屆時再研究吧,如果有這麼一個屆時的話。
截稿前夕看到大英圖書館在Flickr Commons上釋出百萬影像檔,樂不可支。大部分圖片都是public domain,而且因為是從珍本中掃描而來,充滿西方出版歷史上的各種花邊裝飾圖樣、插圖等,對我的品味而言簡直是座寶山。
由於本刊物沒有插畫師,一些功能性的圖像苦無解法。我認為「書名」就提示了「這欄位是書名」、「出版社的名字」就提示了「這欄位是出版社」,因此欄位名稱完全是冗餘,完全不想讓它出現,放功能性的圖示是我的低限。本期內嵌了FontAwesome來解決這件事。不過一方面FontAwesome沒有比較像出版社的圖示,再者每個欄位都放圖示還是有點蠢,就只用在活動跟魯蛇的信開頭(以提示這是「爆發魯蛇心聲的來函」)。
這幾點除了FontAwesome是做11月號時就決定,其餘都是看到才加進來的,實在有點太隨便。
做完12月號後努力的方向:
一邊研究EPUB3的結構和HTML5,一邊開使以HTML5的結構語意來編寫。BTW,我覺得《EPUB3 Best Practices》寫得不好,不懂為什麼不開宗明義告訴你「符合規格的EPUB3應滿足哪些條件」(或說是用相對瑣碎的方式談),而是一直談它與EPUB2的差別。
考慮垂直韻律。
了解網格排版,看看有沒有能應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