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按End的人
如果你反對用藥,才更應該去遊行 。原因:
- 「遊行被用藥的/玩SM的/鼓吹性交易的壟斷了」,你還不去,那遊行不就只有那些人的聲音了嗎?去舉個「用藥下地獄!」的牌子,好歹路人看到就知道你跟「他們」不一樣。
- 假設,因為你們都不去,今年遊行悽悽慘慘只有500人, 也比一般人能揪上街的規模多 。人少你去舉個牌,效果更好,彷彿那500人都是來挺你的。
總而言之:「同志遊行不代表所有同志意見」,可是你不去的話, 就真的沒有你的意見了!
話說回來
我想略談幾個點:
- 在場跟臉書的差異
- 這場茶壺裡的風暴,是政治過程必然的現象
- 其實你也可以考慮當「同志」的政治代理人
在場跟臉書的差異
苦勞網與立報發布的這篇報導不僅在報導下引發討論,更一路延燒到許多人的臉書。(朋友敏銳地指出:意見分散在諸多個人頁面上,反倒讓討論更難進行。請參考這篇文章。)
一位當天有到場的朋友告訴我,現場氣氛其實還蠻悶。報導出來,一時倒是不可開交。不過,報導中完全沒有提到本次遊行的主題 就是 鼓吹用藥,頂多解釋成遊行聯盟邀請三位講者來說明「性難民」這個詞,實際指的是怎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理由要求他人正眼相待。
當場可以嗆聲的不嗆,在電腦前面怒髮衝冠,會不會有些隔靴搔癢呢?講座直接對話的是在場的參與者,媒體將這些對話內容摘要報導,至於在家裡的「參與者」是以怎麼樣的態度參與,十分耐人尋味。
台灣的 同志 運動之所以挑上這個名字,就是因為1980年代中末的「愛死病」讓「同性戀」與「玻璃圈」這兩個詞黑掉,反觀「同志」,在當時的語境下,是個相對沒有包袱的詞彙,而且頗有魚目混珠之效(前有「黨內同志」和羅大佑的「愛人同志」)。因緣際會,「我們的」運動成了「同志」運動。
一直以來,各種對「性」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多少都為「同志」運動盡了一分心力。至少每年的同志遊行,是這些妖魔鬼怪的公約數,皮繩愉虐邦(BDSM)和日日春(性交易)都是老資格的「同路人」。
20多年來對同志與同性戀的輿論風向逐漸轉暖,網路和智慧型手機將姊妹熊猴都帶到一塊兒,出櫃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會說類似這樣的話:
呿~那麼多言論不過就只是在打嘴砲
我從來就不去避談自己的身分
我家人知道~同事知道~朋友知道
我走在路上也敢跟我男朋友勾手
只有你這種坐在電腦前面打嘴砲的人不知道同志還剩下什麼~
剩下你的一張嘴吧~只會叫~不會做
這些現象說明一件事情:叫作「同志」的這一票人,不太可能因為同志運動,就突然跨越知識甚至命運等一堆門檻,突然變成階級同路人。說快點(而且說難聽一點),這群人只是因為剛好都不能與其欲望對象合法結婚或結為伴侶,才勉為其難湊在「同志運動」旗下,這麼說似乎也不為過。
在場與臉書的差別,除了參與同志運動的程度有別,也在於對同志運動的不同設想。同志運動只是要爭取伴侶法益,甚至更狹隘的婚姻權嗎?還是說,爭取這些權益的過程,也是我們練習成為公民、把自己跟 公共 事務連結在一起的契機?事務之所以「公共」,無非是站在不同位置、觀點互異的人,儘管所見有別,還是知道彼此觀察到的是 同一 的事務。
這不就是「同志」的現況嗎?這個「圈子」有更趨向公共的潛力,我們是要作大還是作小呢?
政治過程的必然現象
正是因為各位同志的階級有別,彼此間從來都有各種各樣的差異,從來就 不一樣 ,這次座談所延燒出的風暴,可說是老早就找到它的茶壺了。
這裡面有人書讀得多,有人錢賺得多,有人時間多,有人粉絲多。無論如何,書讀得多很難成為錢賺得多的,粉絲多的好像也很難讀很多書,總之彼此不可能成為對方,又基於不同的觀點看世界,也很難說服對方完全站進自己的位置、看見自己所看見的世界。
這裡就勢必要經歷一番政治過程,折衝撙節。也許支持用藥的人先別推用藥本身的正當性,而是從藥物分級制度和改革釣魚惡法下手;也許反對用藥的可以收起自以為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口氣,想想為什麼那些實際出力的「運動者」,如果不積極支持用藥, 通常也不會積極反對用藥 。不要把別人當白痴,如此而已。(的確,有時很難,共勉之。)
其實你也可以考慮當「同志」的政治代理人
「同志」這面大旗下的芸芸眾生越來越多樣,光是神奇寶貝圖鑑上就可以查到熊猴C妹姐姐哥弟爸媽姨婆,好幾種T,好幾種婆,族繁何庸備載。不過,一個現實問題是,「圈內」的複雜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負荷。就好比一國的日常政治過程,早已遠遠脫離榕樹下、里長辦公室或水利農會休息室就能解決打發;不管你再怎麼(錯誤地)以為立院空轉、立委坐領乾薪,沒有立委,立法院就不會動,法案就不會動,人民的境況就不會有任何改變(至少就跟國家相關的面向而言)。
如果你自覺能夠理解各方的想法,或者自己的立場往往也尷尬曖昧(對基進的人來說你衝得不夠遠,對保守的人來說你又太「高拐」),又不排斥與人斡旋談判, 何不考慮成為「同志」的政治代理人 呢?同志這盤散沙未必養不起幾個專門替他們拜會立委、串聯NGO資源的人才。
這個位置跟NGO會不太一樣,更像掮客一些。這麼說沒有貶意,畢竟在這個無鉅利可圖的圈子,能讓人願意託付金錢與期望,可是娘娘您的本事。宣傳工具和募資平台都在那裡了,這不失為一份能有建樹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