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9 years ago

本文寫給有信仰、會懷疑,也願意「喔-嘶-ㄎㄟ」,停下來再想想的人。

關於同志婚姻,我想說的是多元與不自欺。


據聞,11-30將有一群人走上台北街頭,反對同志婚姻。具體來說,他們反對的是民法親屬編的修正案(以民法§972為代表,所以近三週你會在Facebook看到很多「反972」的粉絲頁);據說他們不反對同志,之所以反對修正案,理由是一旦通過,「傳統家庭價值」會分崩離析,乃及於洋洋灑灑的諸多後果,就不詳述。

雖然我是個男同性戀,但我倒不想站在支持同志婚姻的角度,來反對上段的主張。對我來說,此時此刻,在台灣推動同志婚姻、伴侶制度與多人成家等三案,比法案本身更重要的意義,是讓輿論運轉,讓不同的意見傳播於報端、臉書,讓這個問題有機會參與三五好友圍爐火烤,上得了「家人」電視機前共餐的餐桌。

靈糧堂、新店行道會、新生命小組教會等組織的朋友,在各種傳播管道都多所用力,竭盡所能抹煞討論的空間,同時言詞上還是用質疑的聲調和問號,假裝願意與公眾 討論 --但實際上,他們介入這次修法的說詞與姿態,從一開始就 否認 非異性戀的生命經驗;如果這樣也叫討論,那麼白刃抹開你的喉頭,大抵也算一種「溝通」吧,還比較直接、坦蕩一點呢。

儘管如此,自2013-09-07伴侶盟凱道「辦桌」之後,我們仍舊見證台灣社會的公共討論。我們可以觀察到,越靠近守護家庭遊行的1130,國民黨籍的總統、行政院長、市長和立委,越是積極表態1;反對修法的朋友,在公聽會上不斷發出「驚人之語」,比方說同志不可能愛沒血緣的小孩,完全不把目前已經收養小孩的人及他們的孩子當一回事。

一個主張有沒有道理,不會因為性向不同而改變。上述謬論因此引發許多看不過去的人出聲反駁2,我也不多談。這裡只想強調:就單看這次修法的討論 朝著哪個方向偏斜 ,我們就可以知道,整個台灣社會的 拖油瓶 長成什麼樣子。

這些 拖油瓶 的中流砥柱不是別人,正是這個社會中相對有錢、有權、有勢的人。他們會說自己是「沉默的大多數」,卻有資金能買下四大報頭版,遊說立委到立委主動躲開;經營學術期刊,歧視別人的同時還能賺論文發表篇數,至不濟還可以替文章取個堂皇響亮的名字,可惜對知識一點貢獻也沒有。

他們在社會上的位置,不只是不愁吃穿而已,根本可以把人踩在腳底下。「欠栽培」的、「低路」的,或是比較艱苦的人,那些不一定因為性向,總之擠不進「幸福家庭」行列的人,勉強爭取到還過得去的生活,在那幫人眼中還是 不正常 的。

我訪談過不只一位男同志長輩,他們都曾經營過 雙重生活 ,也就是一邊經營一男一女的夫妻生活,同時利用各種機會「偷吃」,在外面經營另一段同志感情。那個年代(籠統說是1970、1980年代),女人更沒有資源離家「出外」或獨身,女人之間的同志情誼,往往更「慘烈」。

更多人的「家」是基於彼此照顧,相互解決性、經濟、情感的需求。這種「重實用」的家,同樣也是台灣社會的面貌。

我農校畢業,年輕時在開火車,假日就在家幫老爸種田。我跟老婆生了三個小孩,後來她求道吃素,我們就很少在一起。但我身體很壯,很需要,加上開火車,很容易遇到女生,彼此友好感就在一起。我外面第一個女人大我九歲,是朋友的老婆。朋友是警官,破病早死,我幫忙照顧他老婆,後來就跟他老婆在一起。

我老婆只要我有回家,把家顧好,對我在外面怎樣不曾說什麼。我開火車全省跑,又認識一個專櫃小姐,後來她懷孕,我只好帶她回家,請老婆讓孩子入戶籍。她看到這女的挺著大肚子,只說:「我們家已經有小孩了,不需要,她快生了,趕快帶她去產婆那。」我只好在外面租房子,幫她養小孩。(退休老人,老林。記者陳玉梅採訪整理。《人間異語》,p.216)

後來這位專櫃小姐有別的男人,老林也就跟他分了,後來又結交其他女伴。你可以譴責老林管不住下體,但他老來仍一直照顧情人,其中一位八十多歲,輕微失智,他三天兩頭去幫她洗澡、洗棉被,「大家有感情了,我不會嫌棄」,如此而已。


這次修法開拓的契機,其實就是讓大家有機會來參詳:什麼叫「家」?

形式上的「一夫一妻」重要嗎?日本電影《橫山家之味》中的家庭,兩代都是一夫一妻,上一代有丈夫外遇和喪子心結,年過花甲仍舊深刻;次子與父親衝突、失業,跟再婚的妻帶著的獨子相處不太得要領。一夫一妻不能保證任何事情,家內的衝突和心結,終究要靠成員努力和一點機緣,才有機會化解。更不要忘記,當前社會新聞充斥的各種家庭問題,都發生在名義上的異性戀一夫一妻家庭。

家庭不只是經濟單位,也是情感扶持的所在;是當前社會養育下一代的機制,也是照護老邁的主要方式。

當我們把許多責任歸諸 家人 ,卻也同時在做兩件自相矛盾的事情:

  1. 某些人,他們實際負起我們期待家人要負的責任,但我們否認他們 身為家人的資格
  2. 某些家庭,其實只是形形色色家庭的一種,我們卻引以為 正常的典型

從一個方面排除不一樣的人,從另一個方面排除不一樣的家庭--呼籲大家這樣做的人,往往最 不需要 多元家庭支持。

多元的意謂,就是 盡可能保存所有能發展的可能性 ,「給別人一個方便」,尤其,給「不那麼方便的人一個方便」。這個方便會破壞本來已經享受著方便的人嗎?說起來,你最討厭的國小同學結婚了,這難道會害你不能結婚嗎?

伴侶制度與多人成家,是為了 台灣社會所有的成員 而設;不只為了同志,也為那些沒那麼幸運、沒那麼順遂,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地點搭上幸福列車的人。最近我們常看到朋友檢討,說三案並陳實在失策。我倒覺得,若非三案並陳,伴侶制度與多人成家,很難搏得同等版面。這個社會慣常以郭台銘、戴勝益之流為「成功」的典範,但我們大多數人,大抵不會沒那麼「成功」,但難道我們的幸福就不算幸福嗎?

我們的幸福只能以王雪紅之流為標準嗎?


人這種生物,能夠運用「意義」,這讓我們的期望,脫離生存的直接需要,有了七情六欲,有千百種看待生老病苦與悲歡離合的方式。鏡像神經元等大腦的構造,甚至讓我們能夠「反觀」自己,很大程度能夠思考「我是誰?」、「我該做什麼?」、「我能期待什麼?」等問題,據此引導自己--有時也難免放棄自己。同時,意義也是人與人共有的,這也意謂,與他人共存這件事情,一定程度上,就必須去理解其他人會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待同一件事情。

你今天聲稱自己理性、和平,甚至,你搞不好還自信遵循神的教誨。可是,對於「台灣社會已經存在著多元的家庭」這件事情,你卻視而不見,甚至刻意抹黑; 將自己信靠的意義高高拱陳,將別人信靠的意義輕賤無視,這難道不是欺騙自己嗎?而你喜悅跟一個誠實的自己相處,還是跟一個獨斷的自己相處呢?

「利出一孔」和「重表面,輕實質」是台灣社會生得很重的病。前者出於懦弱,後者則源於自欺,源於沒有勇氣相信自己能夠實現、能夠匹配更好的品質。然而勇氣不是嘴炮就會長出來,只能在每次懦弱與自欺的關頭,提醒自己不要懦弱、不要自欺。

請不要自欺,鼓起勇氣,面對同樣活在這些島上,跟你不一樣的人 。我們同樣都追求著幸福,如果沒有讓你太不方便,請給別人一個方便。


  1. 馬英九認為同性婚姻合法化需要社會共識,江宜樺口徑一致郝龍斌認為台灣還沒準備好多元成家,丁守中自稱思想開放行為保守,凡此等等。 

  2. 譬如Wenson寫了不只一篇,朱家安不但寫了許多篇,還成立了懶教盟。 

← 讀鶴見俊輔《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 1931-1945》 Kindle Publishing Guidelines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