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10 years ago

本文原是朋友動態更新的討論串下的其中一篇回文,後我張貼於我個人的facebook動態更新,附有原脈絡的說明。朋友轉載於facebook網誌時遺漏第一段的脈絡說明,不過發現時已經多手轉載,不及追補,姑且將原文脈絡的說明附錄於此。「這種邏輯最是迎合以下兩種人」一段,乃針對原討論串的參與者而發。


在朋友那邊看到〈反壟斷?你有被耍的感覺嗎?〉,朋友的感想如標題--覺得自己被騙了。朋友去年在民主廣場跨年(我則是在羊肉爐旁邊),我覺得他做的是對的,不該因為這位王大師而氣沮,於是回文。放在這並不方便搜尋,但我想求取批評,畢竟這段時間離塵囂較遠(XD)。


此文(我指accrcw75的文章)的根本問題跟那種「野草莓是民進黨策動的假學運」一樣。此文的邏輯是:檯面上各大媒體的資本都有國家和政黨傾向(廢話),因此「反壟斷」針對旺中(卻不同時打林榮三的自由等)是在說謊,說謊還找Chomsky來幫腔,更不可原諒。

這種邏輯最是迎合以下兩種人:(1)認為政黨不應介入社會運動;(2)對民進黨等所謂泛綠政黨有族群政治上的不信任甚至仇恨。(1)或是出於不了解(若是 刻意無視就更慘),(2)則有很多可能的成因,不過家庭成員的影響通常是最大的。而在台灣的狀況,最可悲的一點是(1)和(2)會彼此強化,畢竟國民黨根 本不需要社會運動。這彼此強化的兩點足以轉移這類文章本身的謬誤。

這類文章的謬誤,不管形式為何,通常有一共通點:忽略權力關係。譬如此文,忙不迭指出各家媒體的資本結構,卻完全不談資本結構對媒體內容造成何種影響。 (當然,也不談個別媒體的歷史,文章寫太長就沒人要看了。)所以,A是中資,B是美資,C是獨資,大家一樣差勁,一樣壟斷。然而,資本結構就能解釋媒體操 作其內容的策略嗎?譬如聯合報吧,它是國民黨養出來的狗,但它是一條貴賓狗,擅長的策略是佔領社會多數認為理所當然(這個概念只能從每次提出言論是否被反 駁間接觀察到)的道德高地,以此為社論、黑白集、編排報導的主要原則。(有興趣者可觀察「願景工程」系列的報導,如何在系列專題中邀功,塑造萬眾歸心的幻 象。)自由時報操作的策略就完全不同,它起初是本土資本家跟親國民黨媒體鬥爭的工具,它的利基是不滿國民黨及親國民黨媒體者。其社論、報導中的評論等,跟 聯合報的風格不一樣,相對草根、populistic(民粹,不過這詞在漢文黑掉了 XD),其讀者來函更突顯這一點(e.g. 打油詩)。媒體操作內容的策略沒辦法單從資本結構看出來。

至此我要說明的是,媒體的資本結構跟媒體操作內容的策略,其間的關係不是符應的,不是像一對一函數那樣,資本具有A屬性,該媒體就會以a方式操作內容。像 accrcw75這樣,其實只有說A媒體是x國資本,B媒體是y國資本,卻也順便假設A媒體跟B媒體「一樣都在騙人」(即操作內容的策略相同),進而推導 出A媒體跟B媒體在價值判斷上是「一樣」差勁。這樣才能理所當然地不談權力關係,而不會讓你我起疑。換句話說,此處的x國跟y國確切是哪一國,對 accrcw75一類的人來說根本不重要(或者他故意無視),因此x國跟y國間的權力關係也不重要(或者他故意無視)。(噢有啦,accrcw75特別提 到Chomsky討厭美資,所以呢?我還知道Chomsky跟Foucault辯論過咧,什麼跟什麼啊。accrcw75沒有大聲挑明說的就是他格外討厭 民進黨、泛綠,乃至親綠資本家。請問這是哪門子的價值中立呢?)

回過頭來,媒體的資本結構重不重要?當然重要。可是,不能像accrcw75那樣分析,而是要把上段提到x國跟y國間的關係考慮進去,才能去建立x/y國 資本與A/B媒體操作內容的策略,有什麼樣的關聯。旺中當時惡搞黃國昌(走路工事件)和陳為廷,是掀起後續社運的重要事件,因為旺中造假來掩護蔡衍明的交 易,恰好坐實反旺中團體的指控。旺中的行徑恰好暴露出中國的影響(以及蔡衍明對中國的影響不置一詞)。蔡衍明不是中資,但難道可以由此推論中國對蔡衍明旗 下媒體沒有影響嗎?其實今天如果蔡衍明只做米果生意,他把台灣的米果廠商全部併購光大概也沒人會說什麼,然而他插手媒體,危害比米果要深遠許多。他不僅要 做米果生意,還要做媒體生意,可是中國說:你要賣米果又要搞媒體,那你的媒體就必須配合我的政策,否則連米果也不用賣。在分析資本結構的時候,只看資本 (產權人)的國籍屬性還不夠,還要看該資本的「布局」。我想不到蔡衍明要繼續在中國做生意的前提下,他的媒體有什麼可能不成為中國官方的禁臠,頂多是操作 方式學著高明些吧。

然而,中國跟台灣,難道是兩個對等的大國?台灣有干涉中國外交?台灣有導彈瞄準中共?中國有讓幻想中的九二共識箝制他的國策?中國有幻想台灣市場是他的經 濟靈藥?旺中與中國官方的親近性(而不是旺中的資本結構)是它的危害會比聯合、自由、蘋果都大的原因。國民黨和過半台灣人對中國的幻想(特別是中國是台灣 經濟的靈藥這一點)已經夠嚴重了。

題外話:蔡衍明是個掮客,掮客的利益哪裡來?在於他壟斷所架通的各方間的訊息。如果今天中國跟台灣是較為對等的兩個國家,那麼自由派的解法或許可行,即與 其禁止併購,不如鼓勵更多廠商經營中國媒體業、經營中國新聞,如此,因為「有競爭」內容就「自然」會多樣,壟斷與掮客的「不當得利」就迎刃而解。然而,中 國與台灣的現實關係,讓這種想法「自然」破滅了。

回過頭來,反壟斷是為了什麼?我以為主要是反對大眾媒體趨同(尤其反對像旺中這樣,趨向中國帝國官方),並且在經營這場社運的過程中,提醒社會獨立媒體 (而非常常是假概念的媒體中立)的重要,以及鍛鍊媒體識讀的能力(雖然這在網路上已經有點淪為犬儒的「沒有媒體可以相信」--廢話,知識勢必是比較來的, 知出乎爭)。所以,在這場運動中,分析資本結構與分析媒體操作內容的策略是同等重要的。後者關乎媒體識讀,讓人相對有機會察覺「這新聞怪怪的」,而與其他 來源再作比較,得到對同一事物較為全面的覽圖。分析前者則讓我們了解到,這個特定媒體操作內容的策略,可能會與怎樣的資本布局相關(但其間的關係絕對不是 一對一的符應)。

不是說「大家都是X資,大家都很爛」,而是「A媒是x資,B媒是y資,C媒是z資,那x-y/x-z/y-z等關係,對於A/B/C媒操作媒體的策略有什麼影響?」

← [電影] On Life of Pi [電影] On Life of Pi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