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
...時間一詞指的,就是將兩個或多個持續運動的事件過程位置或段落「置入關係當中」(In-Beziehung-Setzen)。這些事件過程本身是可感知的。/關係則呈現認知者對這些感知的加工。這種關係乃在一種可溝通的社會象徵當中表達出來,亦即表達為「時間」這個概念,且這個概念可藉助可知覺到的語音模式,將某社會當中可體驗到、但無法有意義地知覺到的記憶圖像,從這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34, XVIII)
時間與知識
在此我只能順帶指出,人群中因社會而異的(gesellschaftsspezifisch)符號,也獲取了不可或缺的定位方法(亦即知識)的功能。
I can only point out in passing that among human beings society-specific symbols have also acquired the function of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orientation, that is, the function of knowledge.
時鐘、日曆、時刻表等都是社會時間的外部強制,養成個體自我強制,雖然溫和、穩定,卻無處不在、難以擺脫。透過這些象徵,「社會時間調節很早便開始個體化,這確實大有助鞏固人們的個人時間良知」,導致「人內心詢問時間的聲音無所不在」(自我強制)。(48)
另外,「當符號在發展過程中高度符合實在(Realitaetangemessenheit)時,人通常就覺得很難在符號和現實間做分辨」。(48-49)Elias明顯反對符應論式的知識理論:
至於「主體」走入「客體」的是界,即彷彿由於某種存在的偶然他們才踏入了外部世界--這個舊日認識論的想法,我們已拋在腦後了。(49)
Elias的立場是,必須把「認識媒介」也當作實在的層面之一來考慮:
人藉助符號在他們的世界中定位,並透過調節性符號來調整共同生活中彼此的行為,這種能力誠然也是實在的層面之一。(49)
時間與文明
「個體在社會時間意義下相當高度的自我調節(此乃發達工業國家人類的特徵),作為文明進程方向的指標,究竟具有何種診斷上的意涵」?(50)「診斷上的意涵」是指「實然如何」。
能表徵文明進程較早和較晚時期之間差異的,並不是前者缺乏、而後者具有自我強制。有所變化的是外部強制和自我強制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和自我強制的模式及其建置(Einbau,一譯內化)方式的關係。(53)
符號(symbol)理論
時間被理解為
- 一個維度
- 一種符號
這「雙重此在」如何相容?
包括人在內一切可感知事物,在時間、空間四維的各維度中均有個位置。但時間在此卻也同時被設想成符號,從而是五維人類世界的表徵。這種時間一方面定義為所有可感知事物的一個維度,另一方面則定義圍在人的共同生活中發展起來的符號(就跟所有符號相仿)...。(61)
有些事件無須感知者考慮到時間、空間的符號特徵,就可以被感知成在接續的流(亦即時間和空間)中的事件。他們在這個情況下不知道或不會考慮到,需要那種透過排列整理建立秩序的人的一種習得的意識綜合,才能把可感知過程感知成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事情。(61-62)
... there are events which can be perceived as events in the stream of succession, that is, in time and space, without the perceiv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ymbolic character of time and space. In this case one does not consciously consider that a learned synthesis of consciousness by order-creating people is needed in order to perceive perceptible processes as something taking place in time and space. (35)
但若他們知道了,這時才有可能在意識的迴旋梯裡升高一個階段。此時才有第五維,亦即能感知並處理這時間、空間中事情的人,隨著四維事情進入觀察者的視域。在這個情況下,觀察者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看成是 / 迴旋梯低一個階段上四維事件的觀察者。如此一來,不僅是這類四維的是件,同時甚至做為人定位方法的四維符號特徵在他們也變得可見--亦即對能夠進行綜合的人,例如能夠把相繼發生從而不曾同時存在的事物在其設想中看成同時存在的人。(62)
在先前階段上只能被辨識為自然維度的時間,既然做為知識主體的社會被納入視域中,就能被辨識成人為的符號,甚至是具有高度客觀妥當性的符號。所謂時間具有普遍維度的特徵,不外乎下述經驗的符號表述: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處在不間斷的事件過程中。時間是這麼個詞語,所表明的是:人為了自己定位的目的,設法確定其在這道流中的位置、間隔期間、變化速度以及其他更多的事情。(62)
為了回答前面所提的問題,因此就一種人的模型,他們能夠從不同層面以及應有的視角來感知和研究。如果談的是四維宇宙,那麼人就尚未在其觀察和知覺中納入自身作為觀察者和知覺者的角色。當人登上知識的較高階段,把做為知識主體的人類納入他的知識時,就連四維的符號特徵均會變得可辨識了。(62)
以上這三段應該是Elias的符號理論的要點,說起來也就是自我指涉的概念。所謂第五維,其實就是二階觀察,觀察者觀察一階觀察者如何觀察。
論時間
將「相繼發生的幾個事件」看成「時間中的序列(Abfolge)」,條件是:
- 生命
- 記憶
- 綜合
- 意象(Bild):「時間知覺需要具有專注力的單位(人),他能夠營造出一個內心意象,使彼此相繼的甲、乙、丙事件在其中一同存在,但又同時明確辨識成不是一同發生的」。(64)
人所稟賦的綜合之潛能首先所需的激發和構成是透過經驗,或確切地講:在人能夠造出時間序列(Zeitsequenzen)的內心意象之前,透過的是歷經許多世代的一系列經驗。換句話說: 人對今天所謂的「時間」所擁有的經驗,在過去有過變化,到現在仍然繼續變化,但不是以湊巧或歷史發展的方式,而是以一種具有結構和方向且能解釋的方式變化 。(65)
這就引發幾個問題:
- 「造出時間序列的內心意象」以累積的集體經驗為前提,推論?
-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方式?時間概念發展的過程,真的沒有機遇嗎?
1
Descartes到Kant的假定:「人似乎天生賦有以特定形式聯繫各事件的能力,時間就屬於其中一個形式」。
先天(a priori)綜合
假定
他們假定以時間序列為形式的諸事件之綜合,先驗地塑造人的知覺,所以這綜合既不依賴於社會中可用得知識,也不是透過學習而獲得的。(65)
一段旁支但頗有意思的說法:
就必要的學習過程而言,個別人的一生太過短促,不足以獲得對於特定關聯的認識,例如由「原因」、「時間」,以及其他具有等高綜合程度的概念所表現的關聯。(66)
19
為從「一貫的過程化約之定位」過渡到一貫的「過程指涉之定位」,要檢視西方思維傳統的「思維陳設」(Mobiliar des Dennkens):
-
確定「時間裡」的位置、時長時運用的各種尺度,有其獨特 性質 :時間尺度有別於空間尺度,要談清楚何時─問題,要先釐清討論時間尺度的概念與基準。(132)
- 過程化約(Prozessreduktion)的思維傾向:「將變化連續體割裂為各種『孤立系統』,這種傾向的理想目標往往掩蓋了這個差異的單純本性,從而遮掩了『時間』自身的本性」。(132-133)
從離散的時間測定形式朝連續的時間測定形式轉變:「從一不連續、點狀的、涉及情境的時間測定形式朝著具高度一般性、日漸密切聯繫的連續時間網絡的變遷」。(133)根據前文推論,「時間測定」意指「特定形式的事件之聯繫或綜合」,這或許意謂社會整合更高度密集──但在時間連續的同時,活動本身可分的程度又更提高。
-
「自然」與「社會」被視為「實存上彼此分離」,這導致物理時間彷彿跟社會時間(或就此而言「被體驗的時間」相分離的東西)。
我們的思考和言說很難避免暗中假定,物理時間、生物時間、社會時間和涉及經驗的時間是互不關聯地並列的。正因如此,才有必要在這脈絡下研究此一獨特的分裂,它在我們的傳統裡貫穿了對宇宙整體的符號表現,例證就是諸如「自然」和「社會」或「客體」和「主體」之間的概念對立(Prolaritaet)。 若想研究「時間」,就要研究在自然中的人,而不是把「人」和「自然」分開研究 。(135)
21
由於「時間」概念可能涉及相當不同種類過程的何時-面向,在人看來,它就像是某種不依賴於參考過程之任何社會規格化(Normierung)且不必涉及任何憑藉其與特定事件過程之間的關係而存在的東西。
Elias給出了時間概念的兩種特徵:
- 規格化
- 指涉終端:不必涉及「其與特定事件過程之間的關係」就能存在的東西
電影《鐘點戰》(In Time)的狀況,就是人的生物過程變成計量時間的單位,導致
28 (提出符號理論)
為什麼需要社會符號理論呢?譬如說需要社會符號理論呢?:「數學,數學雖然是人為的、涉及社會的領域,我們卻還是缺乏知識社會學的數學理論,「一種能夠解數學的功用,以及它在自然脈絡下對於解決物理問題的適用性之理論」。(174)
人是時間和空間中的形體,隨時可以根據他們在這四維中的位置而定位和紀日。但這還不夠,還需要戡定,人及人所有經驗與所作所為在他們共同生活於其中的符號宇宙所經歷之歷程,此即為第五維座標。語言這種廣泛而複雜的人為符號--在各社會中可能有所不同--既用漁人的定位也用於人際溝通,即為第五為的一個明顯表徵
34(以印地安人為例,說明暴力與侵略是學習而得)
這往往令人不禁把許多印第安部族折磨對手時的殘忍快感以精神病學術語歸類為某種形式的虐待狂,或是以生物學者術語歸成(譬如)天生侵略性的表達,但願如此就可以解釋一切。可惜這樣的解釋均是偽解釋,不過是透過另一待解釋的詞語(explanandum)來說明另一待解釋詞語。(206
)
Glossary
- 整合形式
- 時間良知(Zeitgewissen)
- 記憶圖像
- 定位方法(Orientierungsmittel)
- 個體化
- 自我強制/異己(外部)強制(Selbstzwang/Fremdzwang)
- 外部強制:時鐘、日曆、交通時刻表
- 過程化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