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人
最近做了支影片,諧擬遠傳的廣告,獲得廣大好評,許多人覺得很好笑。
遠傳本來的廣告就是一個拍攝廣告的場景,廣告中的導演希望演員打電話給爸爸,「因為這樣比較自然」。演員許久沒跟父親聯絡,扭捏了一會兒才撥出。廣告有很多版本,總之基調都是溫情,操作「假戲真作」之間那條纖細的界線,煽動觀眾的情緒。
這群人
的諧擬就從顛覆溫情下手,這點子是好的,不過他們顯然沒辦法控制自己的作品,換言之,編劇與導演技術未夠班,能達成目前的效果,是誤打誤撞。
除非影片本身能嘲諷罐頭笑聲,否則罐頭笑聲完全是多餘的。這跟馬賽克有微妙的差異:馬賽克標示色情,因此馬賽克就是色情本身;罐頭笑聲提示觀眾發笑,卻很難成為笑本身,毋寧更常是不好笑的標誌。這部影片顯然做不到嘲諷罐頭笑聲本身,其存在遂反映這群人
的愚蠢。最明顯的是結尾處那兩聲,「我愛你」(1:27)和「這樣算嗎」(1:33),原因稍後再說。
演員的憤怒很平板,我認為主因是「根本不需要安排電話那端有人回話」。演員當然有做到漸次升高怒氣,可是層次變化很扁平。話筒那端的回話意圖逗觀眾笑,可是實在太膚淺了。就在回話跟演員一來一往的過程中,這群人
沒有意識到他們其實演了一齣很寫實而且很悲哀的劇,仍舊使用他們一貫的技術:無聊的對白、罐頭笑聲。他們編了這樣的劇,卻控制不住那份沉重的哀感。
其實這群人
可以把這部作品處理得讓人哭笑不得,陷於荒謬又失措(不知道怎麼面對這種笑點)的狀態。那這篇文章或許就要變成讚賞文了。
第三點是台語。演員逐漸換成台語本是不錯的安排,因為憤怒起來,本來就容易換回孩提熟悉的語言。這本來可以暗示演員並非出身台北或都會區。偏偏有一搭沒一搭的,只讓人覺得導演想消費這個語言,利用語言,悄悄發動那些扣連著「南部」、「鄉下」、「鄉土劇」等的刻板印象。
這支影片企圖娛樂的過程中,不小心坐實了遠傳的濫情廣告所掩蓋的實況。實況是久久打回家一次,往往吵得更兇,因為彼此已脫節甚遠。為什麼一定要離家才有辦法討生活?反過來說,為什麼父母只關切那幾個陳腐的問題?我認為這兩個問號都有複雜的答案。這群人
沒有能力回答,這無妨,但他們一手導製出這種場面,卻想用粗糙的技術「娛樂掉」這部影片,不僅浪費原本頗有意思的諧擬想法,那些對劇情心有戚戚的人,更會發現自己的悲哀不過是別人的笑柄。最可悲的,或許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可悲了。
那聲「我愛你」,究竟是演員揣摩導演的要求,還是「真心話」?那聲「這樣算嗎」難道不是員工對所有惡質老闆的消極反抗嗎?一切都被罐頭笑聲掉了。
這群人
先前的作品我看過幾支。沒有對到自己的笑點,我不看就是,但這次實在愚蠢過頭了。他們讓我想起Project 10
,什麼都到位了,就是沒帶大腦;而我們這些渴求娛樂的觀眾,則安於被逗笑、被取悅、被拍拍。
時無英雄,而使豎子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