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9 years ago

台灣是誰的

作者:范疇

台灣的世界位置

台灣的經濟

2009/7/2

當前,大陸正處於一個「國進民退」的週期,國有資本、國有企業正在侵蝕著民間企業、民間資本的信心及前途。這些充滿活力與好勝心的民間精英,正在為他們的事業前途和資金出路發愁;他們有些人把錢轉到股市樓市,有些人脫逃到香港、越南,還有些人去收購世界名牌。...他們的財富,需要一個安全、親切的「停車場」。(105)

大陸的民營企業雖然只占到總體經濟的百分之三十五,但它的總量已經超過了台灣的經濟總量。(106)

在海西經濟區上,范疇的建議是

  1. 台/陸資、台/陸商一視同仁,同等法律保護、身分對稱
  2. 提供台灣/大陸居民同等人權、自由、隱私保護、身分對稱
  3. 稅務、規費等同等保障
  4. 嚴格保護智慧財產權

價值鏈差異化分工才是重點。(129)

  • 海西經濟區「台商經濟事務仲裁委員會」解決台商經濟民事糾紛
  • 成立兩岸商務結算中心交換等值貨幣
  • 特許券商,開放海西區內陸籍台籍居民進行對岸公開市場投資
  • 海西及台灣電視台相互信號落地
  • 電信單位簽訂互聯網通道不屏障協定

「台灣企業」的認定方式:所有總部放在台灣、在台灣上市的公司,都屬「台灣公司」。

登陸中國的服務業應山寨化

2010/6/30
  1. 大型服務業靠「靠緊客戶需求」生存,而且要建立一套扣緊客戶需求的流程
  2. 由於中國的規模,建立此流程需要投入大規模資金
  3. 致力流程「本地優化」,但拘泥先進的知識與台灣的經驗,不自覺加入領先於本地市場的招數
  4. 由於消費者無知,不如山寨化。山寨文化才是真正內需動力。

(113-5)

2010/7/6

服務業的任何「抄襲」、「改良」、「創新」,都必須在消費市場中進行,而不像製造業可以遠在他地的實驗室或工廠中進行。服務業沒有外銷,只有在當地落地後的「內銷」。服務業是一種「現場主義掛帥」的業種,決策者必須在現場(或者說,現場的主事人必須有決策權),產品實驗必須在現場做,流程設計必須在現場做。...因為消費者根據現場體驗掏錢包,所以現場決定你的成敗。(116)

因此,

  1. 移植者易敗;
  2. 遠離現場所做的任何「改進」或「本土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機會很大。(116)

大陸的「供應鏈」,事實上是一條條「尋租鏈」...在本質上,鏈條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希望這條鏈條是斷裂的、是可以人為介入的。(117)

移植來的流程無法抵禦組織內外利益方對流程平滑性的侵蝕,

這個侵蝕過程的時間成本以及間接金錢成本,一段時間下來可能占到總成本的百分之三十甚至更多。相對而言,本土的「山寨流程」,表面上落後可笑,事實上每一個斷裂點都代表了經營方與尋租方博奕的交戰點。(118)

反西伐利亞體系

經濟全球化事實上已經突破西伐利亞的「國家」切割;產權,尤其是智慧產權、金融產權,已經模糊了「主權」,產權的神聖性已經開始壓過國家主權,否則今天中國的巨額美債產權也不可能發揮如許的威力。品牌認同的力量,已經開始挑戰國家認同的力量;「國際(Inter-national)的關係實質在地球上已經部分被「品際」(Inter-branding)取代,否則今天的國際產業鏈也不可能成為國際戰爭的制約因素。(211-2)

台灣企圖用「民主機制」來解決它的「國際」地位問題...實乃緣木求魚。這顯示了,台灣人的世界觀還停留在五十年前的、後二戰體系下的「民族自決」。現行的民主機制,已經被證明了它僅僅是一個社會內部問題的機制,它無能解決跨社會的問題,道理極其簡單,因為現行的「國家」體系,不允許一個人到另一個國家投票。你儘管自決,強權有一百種邏輯來反對你進入「國際」體系。(236)

范疇主張「台灣的真正出路」是「一種足以贏得國際認可的非政治性的(A-political)主體性。(239)雖然馬上會想到Arendt對猶太社群自甘非政治的批評,范疇可能會回以他反對西伐利亞體系,因此猶太人的處境或許符合他的主張,然而/畢竟台灣不同於猶太人,台灣諸島有「共同生活的政治共同體」事實。

關鍵節點

以零售業為比喻,老一代的購物中心往往被自己的體重壓死,傳統的「進銷存」環節一個不能少。新一代的「關節商法」講究的是「銷進出」——先有銷售才進貨然後立刻出貨,最好是今日進今日出。

台灣只要掌握住關節——關鍵制(sic)程、關鍵零組件、關鍵智慧產權、關鍵服務流程、關鍵司法流程、關鍵民主流程、關鍵社會文明形象,世界就少不了台灣...。(244)

台灣的「平民社會」

台灣的平民社會,不完全基於西方的「中產階級社會」機制。雖然有了堅實的中產階級,雖然有了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但台灣百姓具有一種對任何權威不完全信任的天賦;他們對政府、政權的「信託度」懂得保留一手,民間永遠會在政策、法律下「藏私」,保持一部分自我命運的主權。台灣的文化,造就了一種獨特的政治信託結構,而這正是台灣動力的來源...。不論是哪個黨...如果要贏得台灣人民的代表性,就不能侵犯這個政治信託尺度。一個政府,如果企圖將民間的政治信託度提高過警惕線,那麼一定會遭到台灣人民的抗拒,反之,如果放任政治信託度流失,那麼一定會被視為無能。因此,完全政治信託制不可能在台灣實施,不管它是新加坡式的還是中國大陸式的。同樣,過於鬆散的政治信託模式在台灣也不可能獲得民心,不管它是菲律賓式的還是美國式的。(249)

台灣靈魂的活力泉源就是民間對政府的不完全信託。這種台灣特色的信託機制是一種歷史的偶然熔合,它熔合了台灣住民的移民本質,中國南方沿海的民風,中原百姓千年來對此起彼落政權的不信任,台灣島內的鬥爭經驗,西方的民主理念,以及金錢富裕後的自保需求。雖然台灣歷史不可能被任何其他地方複製,但是,其最終被抽離出來的政治信託形態,如果加以體系化、機制化、理論化,卻是可以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的借鑒,包括中國大陸在內。(250)

  1. 台灣民間不完全信託政府,一定程度也是自囿於非政治(因為操政治的渠道被國民黨把持);
  2. 從馬政府看來,政府被視為無能,看來不影響執政。執政的重點是同時把持行政跟立法,如此行政濫權違法,無法可制。
  3. 這一大段沒有講清楚台灣這種「不完全信託」的特徵是什麼。「藏私」是什麼?是鑽制度漏洞嗎?

台灣是誰的?你的?我的?他的?世界的?
范疇
總編輯:李延賀
出版:八旗文化
發行:遠足文化
2011

← 恐懼的遠因 人不是靠自己的公義進天堂的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