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9 years ago
由於種種原因,第一場只聽到最後10分鐘,第二場太累睡了一段時間,第三場提早走...
中西字體匹配
張軒豪(Joe Chang)主講的第二場「從黑膠唱片看中西字體匹配」是我一直困惑的主題,工作上也常會遇到中西字體搭配。今天講的內容傾向設計專業,距離我的日常事務較遠,儘管如此,建立相關概念總是受用的。
找出特徵,轉譯於異字體
大原則是找出西文字體筆劃的特徵,轉譯到漢字來。
比方說這個例子就是把Axel的收尾特徵融入漢字。
平衡灰度和比例
中西字體並陳的時候,西文字體有時顯細,需要微調,例如把西文字體放大。
這個例子是英數字體選用Herb Lubalin的作品,設計中文字體時,Joe就打算將英數字體的特色融入漢字字體。左邊是修改前,右邊是配合Lubailn原設計的長方形字腔來調整。
Joe最後引Nadine Chahine的話作結,總歸來說:
- 要了解不同script間的差異
- 重點不是求同或趨同,而是讓差異在某種關係下並存
- 功能性優先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政治哲學?)
Glyph Font vs. 中文字體設計
信黑體的設計者柯熾堅(Sammy Or)主講第三場,重點在於闡述信黑體的設計理念。
首先柯給「glyph font」跟「漢字」下定義:
- glyph font:圖像化、符號化
- 漢字:獨特結構和造型,且
- 毛筆創造的獨特造型
- 印刷術仍能保留此造型獨特處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定義很重視媒介)
接著,柯拿「三」、「月」、「草」三字來分析。
漢字看得出筆劃之間的張力。筆劃相互牽引,就不致呆板。由此帶出易讀性(legibility)和閱讀性(readability)的弔詭。
- 易讀性:造型有特色就容易辨認。例如「月」瘦長,「草」的長腳,許多字都可歸類為同樣的形狀。
- 閱讀性:閱讀性要高,就要把字做得平均、合乎比例(Adobe繁黑體是好例子,字幾乎佔滿全部字面,筆劃粗細、間隔比例等皆相當)。
易讀性跟閱讀性不容易並存。
做一套字(字庫)得要點是統一(unification),剩下的就是風格。
四種字體的「三月草」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