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8 years ago
今天特別注意選舉海報張貼的處所及其設計。規格大致都很相近,可能有明文規範;張貼處所看不出原則,有趣的是有些貌似民宅的房子正面也有貼。
日本共產黨的海報做得極有趣,值得學。
但也是有這種好像尋人啟事的選舉廣告:
我們從十条駅取勸進橋過鴨川,走伏見稲荷新道去大社。台灣的橋下和鐵道兩側通常是城市蛀蝕的牙床,黑壓壓的又面目模糊,日本似乎還好,雖然鐵道沿線也塞了很多集合住宅。河堤的確空曠,烏龜懶洋洋曬殼,動畫裡培養感情與告白的場所,看來真的蠻適合的。
沿途瀏覽各種傳單、店招、告示、海報等有字的東西。只要有一套備有3種以上粗細的黑體,能以合理價格取得,相信台灣的市容會漸次改觀。
歐洲與和風巧妙共存於這個信箱:
而這也是一種跟日常物品發生關係的方式:
雖然因為語言隔閡,日本諸事物於我如物自身不能解,但一個模糊的感受是,此地之人生產這些物件時,透過 將隱喻拉到表面 讓意義(sense)多了一層周折,讓事物陷於歧義,在那模稜兩可之間,事物就軟化了。
在伏見稲荷大社,觀光客行徑還是一定要的。
開放遊客自由發揮,自然創意無限。
不過這還是有點超過...
後面都寫了許願者的來處,本地人跟外地人大概是1:1。台灣人真的很多。
路上岔進一條小路,發現這條路徑,似乎很有意思,就當作再回來的理由吧。希望屆時已經讀過上面提到的作品。
對了,新道上的京豆庵霜淇淋好吃 >_<
晚上感謝榕桑跟東東招待,有吃有看,很享受。
京都車站快20年了。繞來繞去,抬望常常就看見鐵塔。
總覺得除了機能之外,鐵塔就是不斷提醒觀者:這裡有個超越於個體的事物存在。它跟你住的町沒有關係,跟你身邊的人或性器接合的對象沒有關係,可能跟你明天的行程表沒有關係,跟芝麻屑般的神社和古老的巷衖沒有關係,不過它還是能在那裡礙眼,這就是你不能否定也無法超越的障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