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建築賞析入門書。Goldberger條理分明,第一章先處理「建築既是藝術又不是藝術」這個弔詭,第二章則將之開展成「建築既要滿足舒適,又要製造挑戰」。第三和四章分別把建築視為「物件」和空間,或說建材的「有」與「無」,分析感官經驗與比較抽象的空間經驗。末三章則專注於建築對人類社群的價值。
賞析建築的論點,頗能跟賞析文學的觀點相互印證。Goldberger在「建築與時間」一章花了點篇幅,說明為什麼現代主義不但不足以窮盡當代,就連「代表」都說不上。一個時代對應一種風格之類的論斷很容易,事實卻通常複雜得多,台灣文學場的現代主義也可作如是觀。
以下是摘要。
建築的意義
Frank Lloyd Wright 1901年在芝加哥Jane Adams的Hull House發表演講,題目是The Art and Craft of the Machine,主張印刷書籍是最早的機器,書籍問世改變了建築——印刷術普及之前,人類的智慧匯集於建築,建築保存與擴張文化,甚至建築的經驗本身,都是在不同世代間傳遞文化價值的方法,這導致印刷術發明後,建築師覺得建築除了模仿過去的風格之外,別無可發揮了(書更能對社會傳達訊息)。Goldberger認為Wright忽略了口傳文學,這場演說言過其實,不過「將建築視為溝通形式」、「建築即媒體」的想法仍是有道理的。(53-56)
Karsten Harries在The Ethical Function of Architecture主張:建築太執著於形式本身,然而建築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社會負有責任,而且責任遠遠不止於造出最美的形式和形狀。(58)Goldberger仍主張「建築是藝術」,「最終勢必得從美學的觀點來看待建築」(59),然而「建築也不是藝術」,弔詭的這一面繫於建築倫理,以此克服「將建築視為純美學的誘惑」(60)。
萊特儘管決心重塑獨門獨戶的住宅型式,卻也而且擁抱傳統觀念,認為房屋就是核心家庭的象徵。(44)
挑戰與舒適
如果偉大的藝術是為了挑戰而存在,而且有時必須放棄可能的舒適,那麼,勢必得兼顧這一切問題的建築,還能是偉大的藝術嗎?(78)
建築之所以令人失望,多半不是因為無法達到美學目標,而是因為建築師完全放棄美學,只追求效用,而最後通常連這一點也落空。(79)
「談到功能的時候也必須牢記,究竟建物是要滿足誰的實用?又該有哪些功能?不能只偏袒一類使用者,如醫院只考慮到醫護,學校只考慮管理者。「形式追隨功能」其實是廢話,因為「功能實在有太多種,又有太多種形式可以滿足同一功能」,何況「賞心悅目」也是一種功能。因此Goldberger更偏好「舒適」(comfort)多於「功能」,或是「滿足」,舉出「實證設計」(evidence-based design)。(80)
只求舒適,拒絕挑戰也是不行的:
我說的正是復興主義者,他們建造喬治亞式別墅及西班牙殖民豪宅,只圖不費吹灰之力塑造復古風格。當今世代就建了很多這類的建築,數量之多,在1920年代現代主義成為主流之後或許絕無僅有。...這類建築多半品質頗高,且提供世界所需的各種安慰...。只不過,這種建築推翻了藝術最嚴肅的抱負,反倒認為建築只要能為文明生活提供祥和的背景,便已功德圓滿。(82)
居於其間的是類似Robert A.M. Stern和Jaquelin Robertson的作品,高明地向傳統(美國)建築致敬,帶來滿足感和喜悅。然而「這些建築所提供的,不是藝術向前跋涉的艱辛時刻,而是藝術收割過去成果的愉快時光」。(83)
更確切說來,「挑戰」也是一種「情感強度」(84)James Gamble Rogers設計的哥德式建築(耶魯)、Memorial Quadrangle中的Harkness Tower、柏克萊學院、楚堡學院等,「將純真昇華為英雄式的宏偉,有別於其他歷史主義建築展現的自我沉溺」。耶魯建築群也像伍爾沃斯大樓、中央車站、紐約公共圖書館一樣,展現強力的公民意識,以及宏偉的外觀,雖然缺乏我們所謂的挑戰,卻超越了這項不足。」(85)
…有崇高的美學抱負,但其美學理想又有其社會目的。一棟建物若在實現崇高的美學抱負之餘,又能具備意義非凡、令人信服的社會目的,便已登上超群絕倫的境界。至於倫理功能,即便建築師的主要目的是舒適,還是會為我們立下挑戰。(85)
想了解建築還有一個難處: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該讓社會議題成為判斷的重點,什麼時候社會議題作為背景就好。如果我們只因不同意某個國家(或是某個人)的政策,就要否定該國所有的建築,根本就是視美學如無物,那麼評判建築這件事也就變得荒謬無比。但我們也不能假裝建築存在於美學的真空,而不理會其他面向。(93)
建築的視覺經驗
人的自在感來自「秩序分明但不簡化」、「水平和垂直的力量達到平衡」、「建物的內部和外部關係明確」、「空間界線不會太過模糊」(否則會讓人覺得自己無關緊要,迷惑、疏離)卻又「不會太過僵硬」(否則會造成壓迫感)。(131)
Rudolf Arnheim認為,水平是「行動的平面」,垂直是「視野的平面」:
「人類對於生活現況與理想的感受,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行動和休息、輕和重、獨立和依賴之間的比例,因此這個比例也是風格的主要變量。」(132)
建築之為空間
「行進過程」(procession)是關鍵概念,「人走進大門之後的感覺」(cf. Philip Johnson, Whence and Whither: The Processional Element in Architecture)。(157)正面的例子是步向泰姬瑪哈陵,負面的例子是,一般人都把車開到房屋的側邊或後方,從車庫或後門進屋,而不是「將整個正立面的設計圍繞在迎面開來的車子上,讓建築體驗變得更鮮明」。低矮的入口先製造壓縮感,那麼內裡挑高或廣闊的空間感受就更強烈。「建築隨著我們的步伐,分階段向我們展現自己;當我們踏入建築內部,則換成空間分階段向我們展開。」
駐足觀賞時,比例、建材、尺度、構圖是二維的體驗,空間是第三個維度,而在空間中移動則帶進時間。
平面圖隱含空間概念,哪些空間是主要的、哪些事次要的,動線如何相扣,層次與順序如何。(162-164)不過,如果遇到三維的巧思或「難以言喻的空間」(eg. Ronchamp Chapel),平面圖幫助就不大了。
光能讓簡單的幾何形狀產生有機形狀空間才能有的複雜和奧祕,光帶入隨機。從不尋常的地方迎進光線,間接的自然光。(167-168)
建築與記憶
建築的私人/公共記憶,在公共這一側,Goldberger舉的是藝術、電影、電視、照片裡的建築形象,或是文學中對建築的描述。
建築與時間
「建築物之所以會隨時間而變,首先是因為我們自己改變了。」(209)建築物本身改變,改建、擴建、粉刷、裝飾、新鄰居,或是旁邊蓋起其他建築,「既然這些建築本身已透過某種有意義的方式改變面貌,我們和建築的關係也就不再相同」。(210)此外,文化改變也會改變我們對建築的看法,因為建築有其存在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從中得到意義。
…評估某個時代的時候,不能只考慮前衛派的所思所為。現代主義確實創造了非凡的作品,但現代主義也不是二十世紀初期唯一的聲音。[...]雖然現代主義聲稱只有自己有權定義當代,事實上卻並非如此。二十世紀初的代表建築,絕不只是那些截然不同、令人目瞪口呆的建築,這才是重點。不管是在那個時代或現代,明顯大量取材於歷史風格的建築都可以定義時代。(222)
例如:一戰前美國的建築,Goldberger舉Carrére & Hastings設計的紐約公共圖書館、中央車站、耶魯紀念方院、Charles McKim的賓夕法尼亞車站、伍爾沃斯大樓。191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就已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技術也是決定建築時代樣貌的重要因素,譬如央視大樓。(231-232)
建築讓時間變得可見(Lewis Mumford,原句:In the city, time becomes visible.),不論是城市、小鎮或村莊都該散發「比你早存在,也將活得遠遠比你還要久的氣息」(cf. Arendt on work),銅鏽與穩重。「不斷延續的過去」,過去與當下相連,還「活著」。(232-234)
地方感
建築不再能夠定義人類所有的公共場所,也就不再是公共/公民經驗的唯一舞台。
這段前面在講線上商業服務喜將即時通訊比擬為建築,事實不然,而且早在線上世界成形之前,閱讀經驗當中早已存在一個公共領域了。
大部分人其實負擔不起住在這種環境[指威尼斯或阿姆斯特丹這種觀光經濟主導的城市],於是最接近真實城市生活的選擇,就是衛星城市這種新都市典型,而這裡的都市價值正逐漸走向郊區價值。當然,我所謂的「郊區價值」,指的不僅是地理考量,也不僅是汽車停放,雖然這兩者確實是郊區價值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兩個更細微但影響更深遠的層面:種族隔離和經濟隔離,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一件事:私人空間的概念變得普及,甚至高高在上。事實上,公共空間的私有化,其實可以說是今日這個時代真正的決定性特徵,也影響了當代文化的都市觀。(270-271)
在傳統上,郊區認為私人空間優先於公共空間,私人空間指的是獨棟獨戶的房子、院子,甚至還包含汽車本身,而郊區的公共空間再多也多不到哪裡去。今日郊區真正的公共空間多半比以前少。在很多小鎮,商場已經取代街道,成為商業活動的地點。[...]這種社區是為「排除」而存在,而傳統的城市則為「包容」而存在,或至少有包容的作用。
…郊區價值觀抬頭,意義其實比郊區化蔓延擴張更大,因為這代表公共和私人空間在城市及郊區的作用有所改變,也代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出現過去主要出現在郊區的一些特徵。我們或許可以對都市性的表現下個定義,即創造公共空間,讓人們聚在一起完成商業或公民行為。(271)
Andrés Duany和Elizabeth Plater-Zyberk的Seaside新市鎮之後,出現很多模仿作,這些城市似乎響應著「回到城市因汽車而崩解之前的舊型社會」,然而房地產開發商也擁抱新都市主義,只是做成主題公園,「光靠懷念或販賣懷舊,你創造出來的地方也不會有意義」(273)。地方營造的重點是「行人尺度」,生活的地方和購物的地方緊密相連,最好還連結工作場所。
…城市的角色就是要成為共同場所、共同點,以創造出某種記憶的共同體,藉此刺激我們,讓我們更強大。(274)
The street is a room by agreement. — Louis Kahn
關鍵字
- William Morris, Arts and Crafts
- 1901, The Art and Craft of the Machine,將建築視為溝通形式。「當印刷術成了另一種廣泛散播意見的工具時,建築的力量便減弱了。」(55)
- Karsten Harris, The Ethical Function of Architechiture, 建築提供的是「我們絕對需要的東西,而不是某種碰到壓力和困難就能放棄的奢侈品」。 (58-61)
- New Urbanism
- Steen Eiler Rasmussen, Experiencing Architecture
- Robert Venturi,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1966.
- Beaux-Arts
- Early Sunday Morning, Edward Hopper
- Pierre Koenig, 二十二號個案研究房
- North by Northwest, Alfred Hitchcock
名建築師
- Louis Kahn
- Henry Bacon
- Eero Saarinen
- Le Corbusier
名建案
- Royal Crescent
- Guggenheim Bilbao
- Seaside(濱海城)
- Villa Savoye
- Unitarian Church, Rochester, New York
- Lincoln Memorial
- 紐約甘迺迪機場TWA航廈(plastic)
- Seagram Building (Mies van der Rohe & Philip Johnson)
- General Motors Building (Edward Durell Stone)
- John Hancock Tower, Boston (I. M. Pei and Partners)
- 央視大樓
- Unité d'habitation, Marseille
- Sea Ranch, California (Charles Moor, Donlyn Lyndon, William Turnbull and Richard Whitaker)
- Haughwout Building
-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Normann Forster)
- Glass House, Philip Johnson
- Sant’Ivo, Rome (Francesco Borromini)
- Robie House
- Ronchamp Chapel, Le Corbusier
- 光之教堂(安藤忠雄)
- Gates of the Grove (Norman Jaffe)
- Convent of La Tourette
-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John Russell Pope)
- Barcelona Pavilion (Mies van der Rohe)
- Johnson Wax HQ, Racine, Wisconsin (台大社科院圖書館...)
-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Maya Lin)
建築為何重要
Why architecture matters?
2012.12 [2009]
作者 | Paul Goldberger
翻譯 | 林俊宏
出版 | 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