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結論:聯合報有夠爛。英國識讀信託的研究莫名其妙。
聯合新聞網今日報導:英調查:電子書愛用者 閱讀能力較差。
這篇報導編譯自英國媒體每日郵報的報導,而每日郵報的報導又來自英國識讀信託的研究。
首先,標題幾度轉手,資訊也逐次轉變。英國識讀信託(以下簡稱NLT)的報告,下的標題是「用螢幕閱讀的兒童超過讀鉛字的」,到了每日郵報,變成「慈善團體警告:在iPad或Kindle上閱讀的兒童,識讀技能較弱,將閱讀當成消遣的機會較低」。聯合報下的標題將「孩童」置換成「使用者」,然而內文其實是編譯自每日郵報報導。
換句話說,或許是為了吸引更多人點擊這則報導,聯合報下了扭曲內文的標題。
其次,聯合報的內文有如下這段:「諷刺的是,享用免費午餐的低收入戶學生,竟然是最少閱讀實體書的族群。」每日郵報的報導完全沒有「諷刺的是」,更扯的是,NLT的新聞稿根本沒提到這件事。我嘗試用”low income”、”national literacy trust”、”ebook”等關鍵字綜合google,找不到相關的資訊。
NLT自己的研究倒是暗示,低收入可能會讓親職實踐得不完善,進而限制了孩子的識讀能力。
話說回來,這個現象究竟諷刺不諷刺?事實上,藉著贊助載具來避稅,是企業和慈善團體的常見作法,而這些慈善(避稅)作為著落到低收入學生的機率,恐怕也比較大1。也就是說,以整個收入群體來說,低收入學生使用平板的機會,可能會高過中收入的學生。
另方面,電子書的定價和售價,平均是紙本書的七成到五成。不論是低收入的學生家戶,還是企業或慈善團體埋單,選購電子書都比紙本書來得便宜。
低收入的學生有比較高的機率使用載具,與此配合的電子書也比較便宜,低收入的學生閱讀電子書的比例比較高,很諷刺嗎?與其執著於紙本書或電子書,不如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多元內容。
最後,NLT的研究到底指出哪些事情?研究樣本介於8至16歲,共34910人。
- 其中39%每天使用電子載具閱讀,28%讀鉛字。讀電子書的兒童在過去兩年間成長一倍,來到12%。(新聞稿沒寫清楚,但讀電子書「且」讀紙本的,最多可能有33%。)
- 其中52%說他們寧願在螢幕上閱讀,32%寧願讀鉛字。
- 幾乎全部的孩子家裡都有電腦可用,40%擁有平板或智慧型手機,70%有自己的書桌。(NLT的報導寫:「十人中有三人沒有自己的書桌」。比較看看。)
- 68%的女孩、54%的男孩,喜歡讀鉛字。(NLT的報導寫:「女孩明顯比男孩更愛讀鉛字」。)
- 女孩用來閱讀的電子載具也比男孩多元。
NLT的新聞稿末段最重要:每天只在螢幕上閱讀的受訪者,比起只讀鉛字「和」兩者皆讀的受訪者,前一組人的閱讀能力高於平均的機率只有後一組人的一半。單從新聞稿我們看不出「讀電子書也讀紙本」的比例有多少,但這群人熱愛閱讀且閱讀能力較強的機會,很可能比另外兩群(只讀電子書或只讀紙本)都高。
最後,同樣兩組人比較,只在螢幕上閱讀的受訪者,非常享受閱讀的比例少3倍,有一本鍾愛之書的機會也少三分之一。
上段就藏了兩處可能的謬誤。第一,這份問卷可能是用量表的方式問,而報告只拿「非常享受」閱讀的比例作比較。如果比較的範圍擴大到前兩個甚至前三個選項,結果又會是怎麼樣呢?
第二,喜歡一本書的原因有很多,而裝幀、用料等物理性的因素都是紙本書的加分條件,反之電子書的每本書之間,變動的只有內容(假設兩者的排版無異──但通常都是有異的)。
這第二點涉及很有趣的問題,也與前述聯合報眼中的諷刺有關:電子書其實比紙本書更適合消費市場。主要的差異是,從媒介與形式這組區分來看,電子書可以將這兩者更明確地分離。反之,製作紙本書要花上大把力氣,將各種物質組合在一塊兒──當然,這也是支撐紙本書成為藝術作品的重要條件。
反之,超商架上的低價恐怖小說、言情小說,作成電子書比紙本書「經濟」多了。
本篇標題向聯合報致敬。
-
全世界會不會只有偉大英明的王雪紅的宏達電,會選擇捐贈平板電腦給首善之都前六所明星高中的學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