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10 years ago

1.

老成持重的涂爾幹在二十世紀初寫了篇文章1,主張人性有兩重,他們基督宗教傳統上叫身體與靈魂(岔個題:1925~1930年的漢語世界也曾熱烈討論過靈肉之爭),換成當時心理學的術語,則前者對應著概念乃至道德活動,後者對應感覺傾向。

人類個體隨時為這兩個面向左右,甚至為其所苦。舉個例子。看到兩個生理男性在公共場所摟抱親吻,拜社會所賜的概念,我知道這叫男同性戀。可我看著就渾身不對勁,小腹癢癢的,恨不得衝上去揍他們一頓,至不濟也要扔顆石頭、撇句「死gay炮」再走。這複雜又激烈的身體感覺,跟尊重不同性別認同的想法一道湧上,讓我左右為難,拳頭才掄起又鬆開,好生掙扎了一番。在涂爾幹看來,這就是人性的兩重性起著作用。

2.

波特萊爾原來也談過類似的想法。1855年,發達資本主義萌萌站起來,波特萊爾寫了一篇〈論笑的本質〉2。他認為有一種笑來自優越感,暗自慶幸踩到狗屎的不是我。秀異的人類個體常常發出這種笑的高級版本,譬如日本動畫《Psycho-Pass》慎島聖護,超凡的智力與閱讀量,每每引用斯威夫特,對動物化的社會嗤之以鼻。

可是這種笑聲對於社會上各種相互依賴的關係來說,不啻過度尖銳,易起衝突,因此人類學會掩嘴等婉曲的作法,學著矯情,學習讓權力關係決定誰能、誰不能笑。反觀瘋人,被文明隔劃出去,他們的笑肆無忌憚。

波特萊爾區分的第二種笑來自對「無知」──不是腹笥甚窘的無知,而是相忘於江湖的無知──的優越感。波特萊爾描寫得像是某種邊際經驗:

那也是人的笑,強烈的笑,其物件[對象]並不是同類的軟弱或不幸的跡象。大家很容易就能猜到我想說的是由怪誕引起的笑。那些令人驚奇的創造,那些其理由與正當性不能由常識的規範來證明的東西,常常在我們身上引起一種瘋狂的、過分的大笑,這種笑表現為無休止的痛苦與昏厥。[…]從藝術的觀點看,滑稽是一種模仿,而怪誕則是一種創造(22-23)。

這種創造是「混有某種模仿自然中先存成分之能力的創造」,或許老布勒哲爾的《叛逆天使之墮落》裡面,那些魚、蝴蝶、蚌殼、鳥翅等元素難以言喻的組合,是不錯的例子。或者,像蔡正元惡扮林義雄,亦富怪誕意味,因為稍微了解林義雄核四公投千里苦行事件者,勢必理解蔡正元是故作無知,但那份無知仍硬生生供養著怪誕。

3.

波特萊爾盛讚能夠達致怪誕的藝術家。《只要那裡有一種激情》收錄的前三篇文章,都在討論此等藝術家中能引人發笑者:默劇演員與諷刺漫畫家,或是猴子與鸚鵡。

波特萊爾稱讚的理由如下:

滑稽特別存在於笑者身上,存在於觀者身上。然而,就不自知原理來說,應該把一些人除外,他們的職業是在自己身上培植滑稽感,然後提取出來娛樂同類,此種現象屬於一切藝術現象之列,這些藝術現象表明人類中存在著一種永恆的雙重性,即同時是自己又是別人的能力(37)。

前述涂爾幹對人性的二重性的討論中,他費了不少筆墨來描述「二重」的意思。集體的或神聖的事物,譬如概念、道德情操等,著落於物質的時候,勢必服膺於物質的特性。聖母照顧聖子的表情、菩薩低眉等經典的表現,能成為歷代藝術家取之不盡的創作資源,正是因為揮毫舉鑿的是相異的個人,工夫施展於畫布、顏料、石材等不同物質,所以這些藝術作品「大同小異」。

引人發笑的藝術家作畫或表演時不會變成另一個人,但諷刺漫畫或默劇卻能激起觀者的優越感,讓觀者自覺優越於卡通化的政治人物或演員所賦形的角色。

4.

關於出自社會優越感的笑,波特萊爾用了些刁鑽的形容(例如「惡魔的」),說白了,即源於笑弄擰了身體感覺和道德情感,模糊了神聖與世俗的分野。假使文明是自我強制,讓個體能嵌入相互依賴的社會關係,成為人際網絡中運作良好的節點,那麼笑就意謂自我強制鬆脫憋開的風險。

5.

1974年1月8日,法蘭西學院的講席上,傅柯提到了「權力機制的怪誕齒輪」,讓我們注意到尼祿、科層制度裡某些平庸可笑的公務員,他們固然有怪誕的成分,卻毫無疑問是權力運轉的一環,甚至重鎮。

如此怪誕,仍舊在我們眼前活生生運轉,這就從反面顯示權力之無可迴避與勢不可免。為什麼勢不可免?一個原因是層層相互依賴的社會關係不容瓦解,或者,瓦解的前景根本不在多數個體的期望中。

無可迴避又勢不可免,即便是失格的代理人亦無礙其運轉。所以問題癥結出在社會關係相互依賴的方式,代理人個別的怪誕,只是借箭的草船,往往吸引、轉移掉注意力。

大悶鍋模仿惡搞,鄉民修圖改歌詞,又或頗見過時的政治諷刺漫畫──這些道具讓我們發笑,邊笑邊藉著優越感,拉開與bumbler的距離,自顧清高。另方面,笑聲也不無諷刺地見證那引人發笑的怪誕,以及那怪誕背後的權力關係。

正因我們無法參與其中亦無從監督,只好笑它,而它卻還能擺出笑罵由人的姿態,謝謝指教。

6.

由此觀之,也可以視諷刺漫畫、綜藝或戲劇為一種委婉之道。這些諷刺作品讓我們學習觀察自身社會一部分的突梯滑稽,甚或怪誕。諷刺漫畫與戲劇教導我們怎麼看政治,同時留在頗ㄏ的情緒或態度上。

弔詭地,諷刺漫畫讓我們對政治更敏感,卻也一定程度化解了憤怒,而這份憤怒或有可能促成行動的。


  1. 英譯。中譯篇名〈人性的兩重性及其社會條件〉,收於《亂倫禁忌及其起源》。 

  2. 我讀的中譯版收錄於:

    Baudelaire, Charles. 只要那裡有一種激情: 波德萊爾論漫畫. Translated by 郭宏安. 初版. Regard 1. 新北市: 八旗文化, 2012.

← 網路媒介編輯的任務 又見聯合報標題錯誤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