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10 years ago
請參考陳順孝教授製作的投影片《獨立編輯出擊》。
編輯角色的改變
四種編輯典範
- 1896 梁啟超《時務報》:小媒體,當時還沒有後來記者、核稿、翻譯、編輯、校對、美編等之分工,一人包辦。編輯的任務是啟蒙。
- 1969 王潛石:功力見於下漂亮的標題,吸引讀者,文化資本的支配,e.g. 「乾坤再造‧神奇一刀/肥了櫻桃‧瘦了芭蕉」(變性手術)。編輯的任務是吸引注意力。
- 2000 吳連鎬OhmyNews:公民提供內容,成就OhmyNews的招牌。專業編輯來篩選公民提供的內容。
- 2004 Ethan Zuckerman & Rebecca MacKinnon GlobalVoices:議題懶人包。編輯的任務是彙整並導讀觀點,公民提供的內容以連結引用。
編輯的任務:選擇、詮釋、轉譯、動員。
分眾與大眾
- 議題產製者(producer)與消費者(consumer)合而為一:prosumer。
- RSS、社交圖譜演算法。
這兩項交互作用的條件,有助於同步心態設定(mindset),加速大眾(mass)中分眾的形成。分眾的政治性不一定明顯,或說未必能藉由傳統的觀察方式(投票行為、是否參與集會遊行或結社等)觀察到,卻有可能是「沒有黨名的黨」。
利用上述條件(以及投影片中介紹的工具),編輯可以快速取得新聞點,甚至「新聞會自己找上門」(e.g. via @id)。然而,同樣的條件也有問題:
- 自給者(prosumer)容易形成壁壘分明的社交網絡,諸分眾之間的藩籬不易跨越。
- 編輯態度不同於常人態度:重要新聞不會去找常人(因為沒有先建立資料庫),或者去找常人但常人不點擊。
- 轉譯的選擇性:尊重鄉民?「啟蒙」鄉民?
MISC: 獲取資訊的工具需要增刪與校準,了解常人都在關注什麼是跨越分眾藩籬的第一要務。
編輯的技藝
傳統編輯賦予意義(sense)的方式:下標題。如今,下標籤與後設標籤也是重要的方法。(cf. 《當神話開始思考》 pp.38-43; 163-165; 209-212。另外,伊格言的小說《噬夢人》中煞有介事的「夢的邏輯方程」也是一樣的概念)
下標題或標籤的功能,在於啟動認知圖式(scheme,或稱基模),引誘讀者朝特定方向詮釋。當然,這就牽涉到「怎麼知道讀者是誰」。
下標題的流程
- 完整讀過(通常做不到)
- 一句白話簡述大意:少用形容詞,讓事實自動誘導人
- 抓主題:動詞很重要
- 潤飾
注意事項
- 盡量不要只談一個程序,反之,要能回應「干我屁事」。
- 受過義務教育的人看得懂。
- 形容詞無法帶來感動,把事實帶出來。
- 要隱藏什麼?要連結什麼?
MISC: 嘗試用3~7個問題架構報導。泛科學這篇清楚但有點太多。
編輯的展望
DATAMINING.
從資料庫抓模式,從各種分眾資料抓模式,產製成新聞。
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