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 10 years ago

聯合報黑白集〈大炳的台上與台下〉原文

這篇社論標準落井下石。聯合報的「黑白集」是惡名昭彰的黑白不分、黑白亂講(最近的妙論是林益世貪汙--阿扁貪更多!),而且大發謬論時絕對擺出一副言者諄諄的超然中立姿態,就像這次評論大炳過身。

「小人物終難跳脫己身脆弱及命運擺布的宿命意味,可令眾多同為社會小人物者油然而生物傷其類之感」,這句話先將自身與評論對象的距離拉開,彷彿所評論的是普遍的「小人物」的心態,卻絲毫沒有多作申論;說穿了,不過就是「黑白集」主筆偷渡其狹隘道德觀之前,故弄玄虛。

而這位代表聯合報的「黑白集」主筆偷渡的是什麼評價?標舉張國榮來貶抑大炳,意在將大炳打成道德上毫無可取之人,敗德的象徵。假借「同志網友」的名義,「黑白集」將自己偽裝成「中立客觀」的評論者,「質疑年年參加同志遊行的大炳,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其偏私在於完全沒有呈現大炳歷年對台北同志遊行的貢獻,其卑鄙在於完全沒有著墨當事人(大炳與張國榮)所遭逢的挫折與苦難。

台灣反毒的政府單位與NGO只會一種步數,就是把吸毒簡化成一種「誘惑」,好像毒品本身源源不絕散發某種訊號似的。然則吸毒這件事跟接觸毒品當時的脈絡、身心狀態脫不了干係。就像大家都知道戴保險套可以大幅降低感染性病的機率,但還是會有人對BB(不戴保險套做愛)樂此不疲,在政府和NGO(跟「黑白集」一樣諄諄)的宣傳下,誰還不知道使用毒品的風險?問題的癥結顯然不在「認知」,而是使人身陷情緒、情感、經濟等的脆弱狀態的各種原因。像「黑白集」這樣恐嚇,對於降低流通的毒品量無所貢獻,其作用在於標榜聯合報的「清譽」,讓讀者誤以為聯合報總是站在道德高尚的那一側。不,聯合報從未站在道德高尚的那一側,但它非常擅長吃人豆腐,將落水狗打進道德墮落的一側。

令人惋惜的是,這兩天電視、報紙、網路關於大炳過身的言論,多半屬於聯合報「黑白集」這種調調。輕彈廉價的哀憐,離理解太遠。如果有看過紀錄片《美麗少年》裡的小炳,至少大略能理解那種「想要展現、成為自己期望中的樣子」,但同時不斷感受到周圍的拒斥與敵意,不斷與這社會斡旋,譬如利用反串秀等在社會上有一定正當性的活動來偷渡展現自己的欲望。是的,只有「一定的」,而不是「絕對的」,正當性。大炳從事的模仿、反串,讓人們認他為「諧星」,而張國榮所從事的演戲、歌唱,位階比較高,人們比較有可能將他認知為「巨星」。就算今天大炳沒吸毒,也不會有幾個人像「黑白集」那樣揩油地認知為「『巨星殞落』那種帶著華麗的哀思」。

在我看來,那個阿雅口中才華洋溢的大炳,之所以選擇那樣的方式出道,之所以不畏其他藝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表演,他的一度暴紅與之後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眼中的墮落,與他的性別氣質和性欲望,跟台灣演藝圈的生態,深深牽連在一起。這兩天電視反覆播送大炳唱〈人魚〉的畫面,我以為那兩次「哽咽」很能代表這個人:他表達哀慟時也只能以某種「表演」為之,你分不清大炳是為了節目效果(娛樂觀眾)而哽咽,還是他連哽咽也那麼像演出。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成就;一個人全心全意投入一門事業經年,與之相融,才能達致。
←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翻譯問題 版型、元素參考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