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ost 11 years ago

非關男女 瑞典性別由平等走向中立

1.一般而言,漢語只能用「性別」對譯sexgender,容易造成誤解。譬如這篇新聞結尾引用《頁岩》的報導標題,將"banish gender"譯作「驅逐性別」,乍看沒什麼問題,但放在這篇新聞的結尾,就可能理解成瑞典人要把sex和gender的差異都一併取消。當然,一併取消也是一種主張,只是由本文報導的例子來看,其主張應較接近標題「性別…中立」。

2.我以為本文提到的現象,用banish gender來描述,是切合的。其中,語言尤其是主要的戰場。「男生」玩「女生的」玩具或反之,人們的反彈似乎不太大:消費既是一種個體化的方式,也被歸因到個人,尤其個人的「偏好」。父母幫孩子挑玩具的權力,目前似乎還沒有遭受普遍質疑(,甚至一定範圍內還受法律保護)。不過,創造新詞等語言的鬥爭,就一定短兵相接、白刃見血了。語言以及與之相關連的概念,儘管有歷史,無疑具有將「對於特定對象的特定期望」與特定的性質銜接起來、甚至固定下來的效力。

這則報導提到的人稱代名詞,是表現一般化的社會關係的一類語言。人稱代名詞與個體的關係,可以隨使用的個體不同而改變指涉,不過這組代名詞本身不需要變動。新的人稱代名詞進入語言,意味社會關係有所變動。Hen會否「排擠」han和hon,或者與之共存(譬如,hen可能獨獨拿來指涉較年輕世代的性別曖昧或無性別的個人),或者根本不受歡迎,要是實際的社會過程而定。所以重點是標定出,是哪些原因使人們不必再像過去那樣,期望性別的值應該要是穩定的?為什麼性別不再影響行動的可能性?而不是像教條主義者那樣,動不動就指控別人意圖毀滅某種語言--雖然這種指控作為象徵鬥爭的策略,還是有賣點。

← 關於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的中譯 (2)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的翻譯問題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