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之一
工作之故,讀到Aaron Swartz的文章。別人描述他讀書讀到興高采烈會讀出聲:
他本人朗讀的聲音跟他的人格很相像:獃氣、專注、逗趣,還有點趾高氣昂。不對,是十分趾高氣昂:「你都會了幹嘛還浪費時間?會痛才要做。」
時年18的Swartz寫《蘋果橘子經濟學》的評論,生嫩歸生嫩,還是比我見過的大半高三~大一生體面,而且理所當然,表達意見毫無懼色與遲疑。一方面是他的確讀了書,琢磨過,不是臨陣拜google,底氣是有的。另方面則如同來台的外籍生,以及從電影、動畫看來的北美、歐洲課堂(除這兩大區域,我就日本課堂看得多些),再「笨」的論點他們也不會羞於出口。以前我猜想那只是求戲劇效果安排的橋段,後來觀察外籍同學,發現戲劇好像也沒誇張多少。
我自己上課鮮少提問,說穿了就是怕問出蠢問題,被同儕看不起(對,我不擔心老師留下的印象)。那種比高奪尖的競爭意識,隱隱然,卻在求學每個階段作祟。我相信許多台灣學生不發言是怕羞,很多人講過,但似乎沒接著剖析緣何而羞,論者逕自把「不怕問蠢問題」歸因於個人特質,而非討論文化。
一般課堂發言先不論。那份「不知有漢」而直率陳述意見的勇氣,從Swartz更年少,14、15歲時發表的技術提案、介紹「脫學校」(unschool)等主題的文章,就已經具備。文章都發表在網路上。網際網路既有助於掌握議題當下的發展狀況,匿名且因興趣而匯集的讀者也讓人能以低度修辭的坦率來表達意見。這麼一想,就懂Lawrence Lessig提到的那則軼事。法學院迎新,本來就認識Swartz的Lessig把前者介紹給朋友,順帶提到前者的網誌文章,事後Swartz不太高興,「那屬於私領域」,「可是你po在網誌上」,Lessig不解,「對,我po在網誌上,寫給我的網誌的讀者,而不是給史丹佛法學院隨便哪一個學生。」
這種明明面向匿名讀者的私領域,跟康德或鄂蘭區別的公共與私人都不同。在此公共與私人的界線繫於演算法,即被連結的可能性。對Swartz的網誌感興趣,多半是關鍵字引路,讀過幾篇後「追蹤」。具有公共意向的私領域。雖然潛在而言誰都能連進這網誌,實則太多節點爭搶注意力,形成一道無形的篩膜,從認知奠定私領域。由於取決於演算法,這條界線是會變動的,如同這年頭情緒發言都可能會被轉錄成公眾焦點。
就個體修養來說,擺脫自我招致的不成熟有賴決心與勇氣,而我一直關注的是「顯得有勇氣取決於哪些條件」、「如何為勇氣創造公共條件」。就用這個系列來記錄相關的思考過程吧。
Logdown最近頻頻出包,似乎該跳船了。